马克·莱登 《粉色兔#145》 2019年 油画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errotin and Kasmin
文/程彦彬
作为当代艺术爱好者,倘若不知道马克·莱登,的确算一件可惜的事——毕竟他的大名,与20世纪90年代后的美国独立艺术运动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莱登曾被安迪·沃霍尔创办的《访谈》杂志称为“波普超现实主义之父”。
这次贝浩登PERROTIN(上海)与卡斯明联合筹办的马克·莱登作品展览,作为莱登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展览呈现出的约40件展品,均来自“超灵动物”系列。各色神奇生物毫无遮掩,被细致入微地描画下正面姿态。他们中大多拥有粉扑扑的脸庞和鬈曲柔软的毛发,统一的背景色系,传达出或甜蜜或冷静的气质。
马克·莱登 《绿眼耗牛#146》2019年 油画、木质手工画框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errotin and Kasmin
乍一看,它们本应是人见人爱的毛绒玩偶形象,但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些“超灵动物”嘴角咧开相似的弧度,大大的杏核眼睛无辜而空洞,肢体动作或敞开或闭合,但总透露出某种僵直的质感,像是在创作者捕捉到的刹那,它们正在从事某种需要全神贯注的神秘仪式,或是在准备某场特殊的戏剧演出。
这一切隐秘极了,让人心里不由得腾起一股复杂又不安的情感。在这些神奇生物看似乖顺无害的表面之下,也许隐藏着仍未被人所知的力量。“超灵动物”英文原文对应“Anima Animal”,“Anim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这个词最初表示“呼吸”,与动物“Animal”仅差一个字符。在两千多年之前,人们发现动物死后不再拥有呼吸,于是就将想象中的灵魂与其等同起来,因此“Anima”也拥有了“灵气”之意。背后的这层隐喻,为马克·莱登的作品增添了一层生死玄妙的宗教性涵义:在人类的原始时期,特定的动物往往被视作带有灵气的所在,有关它们的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最终时常演变成为图腾崇拜。
马克·莱登 《救世主#137》2018年 木板油画、木质手工画框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errotin and Kasmin
最初,图腾崇拜的基础是氏族部落对大自然与先祖的崇敬,彰显着渴望与未知自然力量发生联结的朴素心愿。而在当代语境之下,对于图腾的推崇和信仰依旧存在——十二星座和十二生肖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有多少人还在乐此不疲地测试着自己到底属于霍格沃兹魔法学院中的“鹰院”还是“蛇院”呢!马克·莱登认为,灵兽的形象本身就象征着伴随人们生命之旅的向导,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和有益的见解”,并且“分享智慧,照亮前路,给予我们力量和安慰”。他创造的“超灵动物”,以其异乎现实的特质,存在作为图腾的可能性。
俄罗斯裔美国民族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瑟(Alexander Goldenweiser)曾这样下过定义:“图腾主义是确定的社会单位趋向与情感价值对象和符号联系在一起的趋势。”作为图腾的“超灵动物”,所象征的“情感价值对象”自然不一般。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它们区别于其他泛商业化的超现实主义形象,拥有某种特殊的暗黑气质。并不易于接近,但又对人们充满着强烈的吸引力。
马克·莱登 《Shag #150》2019年 木板油画、木质手工画框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errotin and Kasmin
在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确立“自我”的存在。在寻觅与确证的过程中,特定人群自然会生发与主流不甚相似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于当代艺术来说,亚文化无疑是滋养灵感、生发创意的丰沛沃土,现代艺术翘楚村上隆这样总结道 :
“马克•莱登,奈良美智与我,以及我们同时代的艺术家都面临着相同的方向。这种方向是指,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浸润于亚文化的影响下,这种经历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到青少年时期,我们开始绘画及研究艺术史,同时发展我们的绘画技巧。当我们能够完全掌握两者时,我们便成功将历史绘画方法与亚文化结合。简而言之,这就是我们这一代。”
Juxtapoz杂志封面一览,©Juxtapoz Magazine.
马克·莱登的“超灵动物”,其中同样凝结着对于时代亚文化的致敬。在他的作品中,哥特式的诡谲阴郁和坎普式的戏剧夸张并行不啻,狂欢式的地下文化在宗教神话隐喻的底色下呈现出迷幻光泽。“超灵动物”们呈现出的甜蜜却沮丧,无辜而危险,纯净而暗黑的特质,在表面上像是对大众求异心理的一种迎合,但又不动声色地革除了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在观者的复杂情绪体验中,要求他们追寻属于画作自身的意义所在。
马克·莱登画作中那些此起彼伏的不协调,正构成了他最为核心的艺术风格——波普超现实主义(Pop Surrealism)。马克·莱登为人所知的“波普超现实主义”流派风格,事实上是由所谓的带有强烈的平民主义和大众意识色彩的“低眉艺术”(Lowbrow Art)运动衍生而来。
迈克尔·杰克逊《危险》专辑封面,© Mark Ryden
莱登就是这部分艺术家中的一个。来自南加利福尼亚的他,同样是从大众流行起步踏入艺术界的。1987年,莱登从加州的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插画专业毕业,1998年,则在帕萨迪纳举行了自己的首次个展“肉类秀”(The Meat Show)。在这其中的十年间,他以商业画手的身份,为许多著名人物进行过不同种类的创作,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危险》(Dangerous)和著名悬疑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绝望》(Desperation)和《监管者》(The Regulators)的封面,均出自他的笔下。
史蒂芬·金《绝望》和《监管者》封面,© Mark Ryden
作为熟知并擅长大众文化的南加州艺术家,多年的商业创作经验,反倒让莱登开始思考起艺术和生活的本质——他开始不满足于用单纯的流行主题和传统技法进行创作,而更倾向于通过更具内涵的题材,超越原有的超现实主义带来的“噱头困境”。
莱登自己提到,“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探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联系”,他对于超自然、灵异和cult文化的喜爱似乎与生俱来,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狗露出肠子的模样,在自画像中为自己在额头上添上第三只眼睛。诡异的画风让老师们一度怀疑他存在心理问题,想把他扭送至儿童心理治疗师处接受治疗。
马克·莱登 《夜访》木板油画 2003年
所幸的是,他的独特画风并未被抹杀,并完好地保留到他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之时。除去“超灵动物”中呈现出的甜蜜怪异的“灵兽”形象,他还擅长用更多的超现实元素来编织属于自己的黑色童话。
在“血液”(Blood)系列中,苍白女孩的不同姿态与种种暗黑的死亡意象联系在一起,扭曲对于美的普遍认知,又倾力放大现实中本就存在的荒诞。
《粉色林肯#92》布面油画 2010年
在“快乐的90年代”(The Gay 90’s)中,猩红色调的林肯总统依旧透露出不同以往的阴鹜和锐利。画框处装饰有标志性的独眼与仿玛雅文化的陶俑人像,透露出神秘的古文明气息。时空的错位隐含着对于时代真相的深刻反思。
在“肉类秀”(The Meat Show)系列中,马克·莱登把生肉作为画面主题,用幽默而令人恐惧的方式探究屠宰和肉类消费之间的关系。这些本应出现在小众暴力恐怖电影中的图景,被堂而皇之地放在卡通中,像是“房间里的大象”,无形间批驳着日常生活中存在而时常被回避的道德问题。
《肉之天使》木版油画 1998年
马克·莱登并不抗拒流行文化,但总是希望从中提炼出值得被警惕的东西,挖掘出更为黑暗和核心的精神因素。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的界限被模糊,而各色的异质元素最终总能得到平衡和消解,融贯为全新的整体。在他的笔下,常识和认知被一次次打破,混杂着多样态度的人物形象,总能在观者心理激起层层涟漪。就像是在木偶剧场中,你永远不知道是谁在操纵着舞台上的人偶,也不知道你的情绪,是在被什么操纵。
看吧,源于大众的艺术,同样可以做到极致。这似乎在提示着人们:在这个时代中,讯息往往比表象,更加重要;能被冠以艺术名号的,往往不是那些能被一眼识别出来的“艺术”本身。
整理编辑: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