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现场观展
吾艺网讯 11月4日,“会当凌绝顶——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研究展:抑制的感性·赵培智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会当凌绝顶——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研究展”的首个艺术家个展,展览展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赵培智近几年的人物画作品130余幅,体现出艺术家在该题材创作上的不懈探索和自我突破。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中国国家画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杨越,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负责人王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李虹霖,《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信息中心主任张楠,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范晓楠,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胡西丹,《中国美术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苑、金新,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高天民、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常欣,艺术家林容生、刘健、梁占岩、刘立宇、宛少军、邱琳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丁一林、李延洲、文国璋,青年艺术批评家杜曦云、段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李传真、韩洪伟,北京画院画家马琳,海军文艺创作室画家秦文清,中国油画院特聘画家黄胜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宋仁伟、广州画院专职画家段远文等众艺术家和理论家参观了展览。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参观展览后评价道:“近年来,中国美术在新的语境和格局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各种文化碰撞下,艺术家的探索折射出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思考,赵培智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培智坚持深入生活,用绘画形式表现他对塔吉克民族的深度体验和感受,甚至他把自己作为这个民族中的一份子一样融汇进去,才能做到如此深刻。绘画是很容易喜新厌旧的,因为新的人物形象、新的地区生活、新的自然风景总是能够挑起更多的兴奋点,但是,培智这么多年就是在这个地区、在这个县不断地走进去。这种感情因为他画得越多而越发浓郁。另外一方面,他也试图从一个民族的肖像中表达这个群体的命运,这是有价值的。他不是画自己所熟知的人和事,而是在熟知的体验中去寻找对精神的描绘、对人类命运的描绘,也包括对自己油画语言的建树。”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画院的学术建设,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水平的精品力作,是中国国家画院的责任和使命。‘会当凌绝顶’主题系列学术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引导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同时为展示我院艺术家及美术界杰出艺术家已经取得的突出成就、探索新时代美术创作规律、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而特别策划的。此前已经举办了刘勃舒、李宝林、邓林、詹庚西、王迎春、谢志高、李延声、裘缉木、龚文桢、龙瑞等10位资深艺术家的学术联展,展现了我院老一辈艺术家勇攀高峰的学术精神和薪火传承的优良传统。艺术规律的探索需要对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研究,赵培智作为“会当凌绝顶——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研究展”首位推出的中青年艺术家代表,是由我院艺委会严格遴选而出的。无论是从艺术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还是从作品内容和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时代价值来说,赵培智无疑都是当代中青年油画家的典型代表。其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油画作品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力和把控力,同时鲜活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在展厅参观展览时表示,“赵培智的艺术创作这些年很受关注,成就非常大,不仅在全国美展屡屡获奖,同时他的绘画风格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赵培智长期以新疆本地的民风民俗为创作题材。他的作品人物形象造型简括,而且做了适度的变形,这种变形不仅是为了一种趣味性,也很好地反映了他对新疆民族人物特征的基本态度,其造型非常简括,绘画中透出一种纯净感,充满着鲜活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这一点也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一个大方向,要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在他的画中体现得很充分。”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在展览现场介绍,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专业创作单位,每一个画家个体从“高原”向“高峰”行进的途中,都应该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实践的成果带有总结性地、系统地推出来,这也是画院学术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纪连彬说,“赵培智在当代中国油画界是非常富有个人风格和个人语言的,他立足于自己熟悉的新疆少数民族人物题材表现现实生活,并在语言上借鉴了西方某些艺术家的优长,尤其在艺术风格的演变上,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他对人物的高度概括,在当下中国画坛是不多见的,在整个中国油画民族风格的探索上非常有代表性。”
展览现场
开幕当天,还举行了展览同名研讨会,范迪安、贾方舟、王端廷、汪民安、夏可君、李虹霖、高天民、王平、陈明、张苑、宛少军、丁一林、杜曦云、段君、李传真、段远文等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就赵培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展览策展人范晓楠主持了研讨会。
展览现场
作为“会当凌绝顶——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研究展”的首展,本次展览反映了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承前继后、开拓创新、勇于攀登的品质。作为首展画家,赵培智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充满了动力。他认为,中国国家画院这个系列展览的开始,对于中青年画家的培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借助这样一个展览的机会,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谈到近年来的创作思考,赵培智说:“近两年的创作中,一方面我比较注重对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我更看重艺术对于人性的表达。我觉得对人性的表达是所有人物画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也正是我长期以来的课题。怎么来表达人性的闪光点呢?怎么通过图像来展示关于人性的思考是一个永久的命题。”而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艺术精神,在赵培智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他认为,“油画创作的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任何一个外来的文化形态进入到本土之后,都会不可逆地产生一个本土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艺术逐渐呈现出一种越来越趋同的趋势,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是张扬个性的,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这才是艺术的健康生态。中国油画只有经历了本土化才能形成真正拥有中国面貌的油画,它才有生命力,它才会在世界艺术之林站得住脚。”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据了解,“会当凌绝顶——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研究展”是一次长期实施的计划。中国国家画院将通过艺委会的严格遴选,以个展或联展的形式继续呈现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的创研面貌,发掘中青年艺术家的潜力。以高平台和学术性的展示机会,推动艺术家不断探索,并期待借由“会当凌绝顶”的豪迈气势,实现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的突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抑制的感性·赵培智作品展”座谈会纪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研讨会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文艺评论具体到美术的评论,在今天对于整个美术生态结构的营造,乃至整个社会理解中国艺术家的探索、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先生曾用‘君子豹变’形容赵培智的艺术有一种突发性或升华性的变化,促成这样变化的是很强大的学术积累的能量。赵培智在油画上探索的特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案例,此次展览的新作虽然延续了赵培智以往的艺术题材和语言特色,但又有许多值得读解的新内容。其变化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新疆塔吉克民族地区是赵培智前后20多年的艺术基地,他始终坚持在熟知中寻找对体验的描绘、人类命运的描绘,试图构筑一个民族肖像。其次,赵培智这批新作不再过分描绘真实的细节,而是试图通过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画面处理来构筑一个图像世界。这批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赵培智的绘画风格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像他这样处理人物造型的画家是非常少见的。他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对人物形象的个人化处理,既大刀阔斧,又圆润、简约、内敛,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感。他的作品是写实性的,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画面中没有细枝末节和相对琐碎的内容表达,都是大块面的处理,但他想要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状态,却依然能够非常强烈地传递出来,这一点是他建立自己风格的基础。他画面中的色彩表达,同造型的处理是相似的,一点都不驳杂,非常整体、非常强烈。我想这都体现了赵培智对于“个人化造型”的不同理解和深度,这是艺术家所独有的视角和对“形”的独特处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赵培智的创作,在抒情造型和在主观表达、客观真实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平衡。他的民族作品是他整个创作的点睛之笔,不管是单个肖像还是群像,描绘的都是一种“无处安放的灵魂”的形象。
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赵培智作品中存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他的作品一方面从笔触和色彩来说是毛糙的,有一点运动感,另一方面,从结构上来说,所有的衣服都像雕塑一样,运动跟静止、结构和色彩会产生互动关系和辩证关系,因此整个画不夸张,结构感非常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赵培智的绘画语言是可以第一眼就让人记住的。他发明了一种内在的倾听,他画作中体积的比例、色彩的和谐、表情的木讷都融入到里面去,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永恒感,把时间凝固在那里,我觉得这是当代绘画在一个影像的泡沫时代所具有的价值。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李虹霖:赵培智作品的特点特别鲜明,而且他不断地在超越自己,在升华,可以说是公认的不断在进步,这跟他不断的思考有关系。通过他近期的这批画可以看出他的变化,我感觉画出了他的心境。这些作品中的人物越画越简单,很少画其他的东西,衣服的线条也非常简单,脸上的表情也是如此。更为难得的是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东方特点,而且这是吸收又消化了再呈现出来的东方的特点。我记得老专家不断讲,对于东方传统,要学习它、解剖它、吸收它,再用它,培智是做到了,所以有了这样的高度,未来有所突破是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
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高天民:赵培智的这批新作与他两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已有了很大变化,他逐步走出了油画的古典意识和写实意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对油画的当代性的探索。赵培智的作品融汇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诸多因素,但所有这些因素都被转化为他独特的语言和风格,一种雕塑感、平面化、单纯化的艺术特性。这表明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多向整合的能力。在我看来,赵培智是以一种静物的眼光看待对象的,这种眼光使他既与对象保持了距离,又在情感上贴近对象,因此,尽管他塑造了一种外在于他的“他者”形象,但这个“他者”既不是意识形态化的后殖民意识,也不是对象化的人格投射—“他者”是中性的,一种静物意识下的情感对象。赵培智的探索已走出了“油画民族化”的视野而进入油画中国化的思考,他以塔吉克族为根据地,但却呈现出褪去洋化后的本土化趋向,可以看作中国油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赵培智很有定力,悟性也高,他的画前后跨越很大,他是以自己的认知引领自己创作的画家。他画的是民族地区,但是借塔吉克人呈现出的众生世界,他从其中发现了他自己内心的审美境域。这是一种普通人的精神图谱,朴素是底色,呈现的状态是憨厚、敏感、沉默、忧郁等,在他们的脸上呈现出生活的境遇,这些打动我们的朴素,是那么沉静、那么厚重,有着无言的震撼力。他近期创作在语言上呈现出心手相应的状态。作品构图类似相机拍摄式的截图,作品笔触及肌理大笔纵横之际写意化表达、抽象化处理,很有个性特色,提炼的是生活中质朴的感受。他的色彩响亮又优雅,人们欣赏中国绘画自然会强调雅,但培智的油画跟中国审美很好地结合,都追求雅的境界。作为一名油画家,他从中国绘画传统里面吸收了很多元素来滋养、丰富他的油画,这可能是培智在绘画当中,让我们能够觉得品之有味,而且能够反复咀嚼的所在。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以新疆人民和新疆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像赵老师如此风格独特而动人的作品却不多见。我觉得赵老师的作品是直指人心的,他与画中的人物没有隔阂,画面没有太多的渲染,没有琐碎繁复的细节,色彩单纯而强烈,人物造型鲜明,充满着精神化的特质。从赵老师的油画创作也可以清晰看到当代油画创作的一条道路,即,从挖掘本民族的传统资源出发,将西方绘画元素和手段拿来为我所用,通过“以西润中”的方式来构建新的图式和风格。我看到赵老师的创作杂谈中有一句话:绘画是要熨贴人类的心灵,契合着人性共通的审美要求。这似乎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纲领和追求,在这样的纲领下,他用最简约的形式塑造形象,祛除了表现人物性格的所有干扰因素,从而让人物的精神鲜明地呈现出来,这是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归根结底还是人精神表达的一种方式。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宛少军:赵培智的作品风格鲜明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来源,即精神性,有非常强大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什么呢?我首先感觉是真实。他对所画对象的真实有一种特别的认识和表现,是超越了一般的表象真实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真实,是一种不迎合不媚俗,是一种直指人性的底层次的真实,这个力量更具有深层次的力量。对精神性的探索方面,那样的一种不迎合、不媚俗,坚持自己,是需要有勇气,需要一种抗压的心理,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格局。其实是他自己内心的反应,因为他自己愿意这样去认识、愿意这样去表现,所以画面才呈现这样的深层次的真实。从这个角度讲,为我们今天的年轻一代的油画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丁一林:多年前赵培智老师的作品在全国美展获金奖,引起了全国艺术界的关注。他对新疆生活的熟悉与热爱,是他创作探索的源泉,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是将生活作为触发艺术灵感、表达内在精神世界的桥梁。通过形象创造传导他对生活的感悟。从专业水准上说,赵培智老师对于艺术形式和内容之间关系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最近这几年,赵培智老师的创作更加简约、酣畅,作品开始逐渐脱离生活的生动,向着承载内心诉求的符号化方向发展,我觉得这种探索本身反映出他对于未知领域的永不满足的不断追问,难能可贵!他虚心向一切优秀艺术学习、永不满足的探索,似乎让我们领悟到:个人风格,并非是有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在不断探索、千锤百炼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行成的。从这几点来看,这个展览也是赵培智艺术语言探索和内在精神的一种体现。
青年理论家杜曦云:赵培智的艺术是在现代主义艺术方向上的努力探索。“他吸取现代主义艺术以来的成果,变形、空间、形体、机理,通过这些创作方法追求一种绘画本身的趣味。”
青年理论家段君:赵培智的作品摆脱了艺术形态化的主题创作,或者对于具体场景的描绘,回到对人真实状态的揭示。他把所谓的形式语言融入到对象语言里面,使其成为对象或者是内容的一部分,这个是他比较有贡献的地方。
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李传真:他的画给我强烈的感受是画面中人物精气神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也是所有人物画家追求的目标。首先,观看方式不同。表现现实性的画家特点,一直伴随着“所见”而发生。但所见因人而异,因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眼界高低、兴趣爱好点不同而不同。培智见的好像是透过表面看见实质,人的精气神,并且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最初的这一原始感动自己的瞬间感觉,生动鲜活的形象。其次,造自己专属的形。赵培智的画得神似,用朴实无华的塑造语言,自由的洒脱的去刻画,生动没丝毫炫技的痕迹,概括、取舍,分寸把控恰当,并带有强烈的写意精神,酣畅淋漓,生动有趣。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段远文:作为一个画家,在创作过程当中,理性和感性的控制是特别需要一种能力。他是内心特别澎湃的那种,但是他表现出来是特别沉稳、内敛的一个人。看似有点矛盾,但是在绘画里面又特别统一,你看他大的画面结构是苦心经营过的,但是在作品局部,他用自己的造形和颜色通过笔触的交错和叠加,是极其感性的。但这个感性是沉稳和充满力量的,不是飘飘然的东西,没有冲出画面。从2018年到现在,他的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我看到线条的变化,之前的线条,速度是很快的,并且有激烈的冲撞,但是这次的线条和笔触变得平缓,更有钝感,整个画面变从容了,去掉了很多的细节,整体上更内敛和沉稳,实际上作品的力量感更加强了。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范晓楠:在赵培智进入不惑的年龄阶段,画面中呈现平面化和对线条的斟酌提炼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自然融入,从内而外的显现,这正是中国艺术家在吸取西方艺术的过程当中,逐渐本土化,把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渗透进作品中,来表现中国人的特征,呈现时代整体面貌的表现。
(根据座谈会发言速记整理)
部分参展作品
沉默的人之六 110cm×100cm 2019年
春之声(局部) 210cm×300cm 2020年
光脚的人 210cm×90cm 2020年
黑衣男子 60cm×80cm 2019年
老友记 80cm×80cm 2020年
秘境之马 160cm×300cm 2020年
面孔2020-4 30cm×30cm 2020年
面孔2020-7 30cm×30cm 2020年
面孔2020-12 30cm×30cm 2020年
面孔2020-14 30cm×30cm 2020年
胖女人 80cm×80cm 2020年
徒 160cm×300cm 2020年
整理编辑: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