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吾艺网讯 2020年10月18日,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主办的“深圳时间——深圳当代艺术文献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云中心3、4、5层展出,并于10月30日14:30举行开幕仪式。
展厅现场作品形式多样,陈列在极具流动感的艺术空间中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钱强致辞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致欢迎辞
本次展览得到深圳市20余家美术机构的藏品及文献支持,由【不仅仅是“空降”】、 【不论“出走”】、【时间博物馆 】 3大版块组成,共展出47位艺术家的60余件(套)当代艺术代表作品、及深圳四十年当代艺术文献一批,展览将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脉络进行系统性学术梳理,加深公众对中国当代艺术及深圳本土艺术文化的认识,继而以深圳为原点,以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实验性为纽带,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围,并以此增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联系,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助力。
策展人张新英致辞并诠释展览主题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著名批评家鲁虹先生致辞
深圳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参展艺术家董小明先生宣布开幕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学术总监卢缓主持开幕式
选择“时间”为本次当代艺术文献展的主题词,是因为“时间”这个词汇于深圳人有着特殊意义。正如策展人张新英所言说:“若论用某种特殊性事物来描述一座城市的形状,于深圳而言,最贴合的莫过于‘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三天一层国贸大厦”……关于这座城市历程的很多记述,都与时间相关。故本次当代艺术文献展以“时间”为主题词,借以说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以及发生在它短短40年历程中的当代艺术特点。
《风生水起》纸本水墨综合媒介 96×180cm 董小明 2017年
不仅仅是“空降”
深圳时间是一款压缩软件,从文化沙漠到双年展最多的城市,20年!从“空降”到本土发声,不足10年!从1970年代的独一家“深圳展览馆”到今天可以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的当代美术博物馆群,从1980年代的引进空降艺术家展览到今天的多个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城市文化影响力与当年已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谈到当代艺术,仍会有人尖锐地批评:“深圳只有空降的当代艺术,没有本土的当代艺术;深圳的各种双年展也只是空降艺术家的舞台,和本土当代艺术没什么关系。”由此“空降”成为了探讨深圳当代艺术问题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欲厘清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1、什么是当代艺术最根本的属性?2、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当代艺术?是观念氛围?是艺术家?还是生态?3、艺术家有地域属性吗?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艺术家的本土性?
《梦魇之七》 布面丙烯 150×110cm庞茂琨 2003年 深圳美术馆收藏
《兄妹》油画 108×126cm 张晓刚2001年 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水墨拓片-1》 纸本拓片 80×80cm 邱志杰 2005年 深圳画院收藏
《旋转)》平版 100×138cm 英格里德·勒登特 2015年 中国版画博物馆收藏
《叠河- 深圳河》 装置 380×150×200cm 沈方敏 2020年
不会有人质疑当代艺术新锐的先锋性和开放的知识生产性,也不会有人否认活跃的观念氛围和生态环境比单纯的艺术家地域归属更能够说明一个城市的当代艺术生命力,更不会有人反对地域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局限一个艺术家创作思想的紧箍咒,当下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人员的流动以及“候鸟模式”都揭示了地域问题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圳当代艺术的40年的确不仅仅是“空降”,“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双年展”、“国际版画双年展”、“国际城区影像节”、“国际动画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国际水彩画双年展”……众多高学术水准的艺术活动开阔了艺术眼界,活跃了艺术氛围,丰富了艺术生态,更重要的是孵化了城市思想的先锋精神,形成了开放的当代知识生产模式。而这,正是当代艺术的生命所在。
《肖像》 布面油彩 60×49cm 毛焰 2003年 深圳美术馆收藏
不论“出走”
和“空降”同样避不开的另一个话题便是“出走”。大致是说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在深圳崭露头角之后,便离开了深圳,和深圳之间便没什么关系了,据此得出结论:深圳没有自己的本土当代艺术家。这同样是一个艺术家地域归属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文化身份界定的悖论。
《字》影像 尺寸可变 蒋志 2018年
《为自己留下的无字日记》不锈钢、装置 尺寸可变 周力 2019年
《马赛克乌托邦》 新媒体线上互动 童明 324×122cm 2019年 深圳坪山美术馆收藏
姑且不论梁铨、周力、杨勇等长居深圳的当代艺术家,与深圳的当代艺术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相互依存的关系,只看王川、蒋志、储云、刘窗等,亦是和深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作品中也时常显露出对于以深圳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生活的涉猎与关注。当代艺术是一种有别于以往任何以视觉呈现为最终目的的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以对既定艺术形式批判的姿态而呈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其以艺术的方式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对于社会思想的孕育与催化,对于创新知识的融汇与生产。
《蛇口渔港之转型》 影像 尺寸可变 艾登 2019年
《漂浮的美丽》装置、指甲油、布面 尺寸可变 李景湖2019年
《最后的渔港》声音、影像 尺寸可变 沈丕基 2018年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较少传统负担、充满生机与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声音艺术、行为艺术、独立影像、动画艺术、新媒体艺术、创客艺术、社区艺术、传播艺术……这些非传统的艺术形态都曾经在深圳有着活跃的群体和受众。一向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和风向标”的OCAT当代艺术中心也将整个馆群的总部设在深圳,深圳的多家美术机构亦设立了常设性的当代青年艺术研究项目,这些艺术现象和活动都让深圳当代艺术乃至深圳这座城市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先锋、新锐、敢闯、敢拼、活力四射。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新媒体、创客艺术以及社区艺术的涌现和发展,深圳良好的高新技术环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艺术家、“海归”艺术家聚集这里,一种以艺术创新和社会文化责任为导向的当代艺术生态蔚然形成。
时间博物馆
深圳当代艺术40年,既上演着“空降”、“出走”与本土发声的生态演变,也交织着官方艺术机构所组织的各种双年展、论坛等高屋盛典,与民间艺术机构策划的声音艺术节、媒体艺术节、动画艺术节、影像节等向隅狂欢的思想交锋。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1986年,27个深圳艺术家参与的“零展”在人民公园举办,由此拉开深圳当代艺术的序幕;1987年深圳展览馆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成立,预示着深圳的美术事业朝着更科学、更规范的目标迈进。1992年,国际水墨画邀请展在深圳展出,由此开启“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深圳城市水墨艺术研究的先声;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和何香凝美术馆建成开馆,深圳当代美术博物馆群初见雏形;同年,“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在深圳开讲,由此铸就深圳当代艺术思想汇聚的平台;2001年,“触进社”和“联合力量小组”在深圳成立,由此结成深圳本土当代艺术群体;2003年,第一次声音艺术现场在深圳开趴,标志着深圳实验声音艺术的开始;2005年,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成立,由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把当代艺术的关注目光引向深圳。“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在深圳开幕,由此将当代艺术与城市乃至区域文化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11年,关山月美术馆获文化部评“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由此奠定了深圳美术界在全国的学术地位;2013年,“握手302”、“鳌湖艺术村”等社区艺术团体相继出现,深圳成为社会参与性当代艺术发展的代表性城市;2007-2015年,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国际城区影像节、国际摄影周、深圳新媒体艺术节、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相继在深圳落户,深圳成为国内双年展数量最多的城市;2017年,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向公众开放,深圳当代艺术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嘉宾观展、交流
观展现场
文化是由流动着的人、发展中的生态以及沉淀后的历史多个部分组成的,恰如海德格尔强调的“此在”与“时间”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样,当时间遇见了“深圳”这个特定的“此在”,便不再是外在于具体的生存着的人而现成自在地存在着的,不再是从传统之概念"主体"的认知结构出发所去寻求的某种客体,而成为链接着“将来”、“曾在”、“当前”诸绽出的统一体。“深圳时间”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客观化概念,而是勾连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敞开性概念。因此本次的文献展也不是对过去的随性总结,而是立足于“曾在”和“当前”,以持续的、开放的姿态,对“将来”的开启;深圳也不会是这一系列学术探究活动的终点,相反,我们更冀望以深圳为原点,以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为起点,以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实验性为纽带,在珠三角、大湾区,乃至更广阔的区域与深圳之间架设起思想碰撞交融的桥梁。
据悉,本次展览展至11月30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展览名称:深圳时间——深圳当代艺术文献展
主办单位: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18日—11月30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云中心3、4、5层
出品人:颜为昕
策展人:张新英
特邀策展人:沈丕基
助理策展人:彭宝玉、陈思睿、林斌、曹言悦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简称“两馆”)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简称“两馆”)坐落于深圳市福田区文化中心区域,是深圳市标志性重大文化项目之一,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传播、传承、建设的主要载体。两馆致力于以全球化视角积极参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多元化、跨领域的方式让艺术持续发声,探索“艺术+”的创新模式,为公众打造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当代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与公众一起发现艺术的无限可能。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简称“两馆”)外景
整理编辑: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