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投资和艺术收藏有什么差别?
收藏行为在某种程度能够跨越现实的限制,甚至可以在相对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比方已故的王世襄与王季迁就是在战乱时期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会中断这个私人性收藏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艺术品投资则是一个现代经济类词汇,靠买入和卖出的差价盈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艺术投资行业的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艺术品与黄金、证券和股票的属性是一样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品投资更是一个不超过20年的名词,外界往往把其与艺术品收藏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当代收藏专业化和普遍化的进程,也不利于艺术投资环境的健康。自2008年至今,艺术品拍卖天价做局、当代艺术一落千丈以及拍卖造假、洗钱等等关于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抨击言论出现,让外界对当代艺术行业产生诟病。缘此,把收藏和投资的概念分清确有其必要—私人性收藏并不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他们一直在为中国当代艺术贡献着莫大的力量;然而当代艺术品投资,讲求利益最大化,不惜用任何方法达到目的,所以就出现了各种猫腻,在今天我们似乎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而在阐述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把收藏和投资行为分清,就有可能慢慢找出一条问题之所以出现的线索,虽然这其中的因素诸多,但中国的当代艺术品的投资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让作为新兴的投资门类的艺术品投资在时刻受着着国家税收和财政政策变化的影响。
投资能够带来经济的收益这句话是不完整和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能够实现最终消费的投资才是有效投资,才能促进增长。在艺术品投资中的“消费”大多是指作品是否可以在同时代人中相互流转,以及是否可以在不同时代中继以继承。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热潮被作为实物投资手段被大谈,并被归属于高端财富管理中的一项资源分配,也有了艺术金融产品,其目的只有是升值。投资环节中的流转和继承决定着投资的回报率,至于其投资回报率的多少,国际艺术领域素有争议:研究机构所拿到的资料仅仅是二级市场的资料,而画廊、展会、经销商、基金会等构成的广阔的一级市场,根本无法做准确的数据采集。在中国的情况是一级市场的数据也并非完全真实,对于这样的情况,进行什么类型的艺术品投资?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更多是依赖对各种政策的预策,来进行艺术品的投资。行业的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以及任何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都会对整个经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艺术品的投资行业。
中国艺术投资的现况
相信2012年4月份中国艺术界的“查税门”事件大家记忆犹新,查看2012年的税收政策,或许能找到一丝线索—2012年4月份,中央政府首先在上海做营业税改成增值税(营改增)试点,原来隶属于地税的营业税改成由国税收取增值税,地税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国税是国家财政部的收入。这是两个不同的税务部门,分属于两套管理体系,暂不管政策变化的内容,这一变化会带来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变动,这势必会触及有些人的利益。对此艺术圈有不少传言,揣测这次事件是否和税务改革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的变更有直接的关系?但「查税门」事件并没有给艺术圈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只是现在拍卖公司、画廊、展会和基金会等各种机构处理税务问题更加严谨。去年被拘留的几个业界人士,现在也早已释放。这一直观的实例,让我们看到任何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艺术投资业产生影响。
2013年7月20日中国政府开始施行利率市场化这一金融改革政策,对已经形成规模的艺术品信托和基金公司来说,都会观察此一新政是否会影响到新的投资者的进入和操作。虽然说直接影响到艺术投资行业是说法有些过分,但艺术品基金和信托作为高端财富资源分配中一项,不能回避利率市场化对其他金融产品带来的冲击,是否会波及到艺术类的金融投资产品?是否会影响到投资者对艺术品投资的信心?以及是否会对未来的艺术品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2004年左右,艺术品投资开始初步加入到投资领域之内。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以信托和基金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品金融产品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投资的多数份额。如泰瑞艺术基金、摩帝富艺术基金、德美艺嘉、中艺达晨、深圳杏石等艺术品基金相继成立,艺术品基金资产规模迅速接近10亿元。2011年,艺术品基金更是狂飙突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末,国内近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成立了超过70支艺术品基金,规模总计高达64亿元。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共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13款,资金总规模达18.14亿元。这一投资热潮真正开始在2007民生银行发行了「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2年期),该基金到期收益率高达12.75%,综合收益率25.5%。作为艺术品基金成功案例被广为传播和分析。但2013年1月15日民生银行的「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3年期)到期,这一只基金并没有如民生银行在2007年发行了“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一样获得如期的收益。
从2004年到2013年,我们来看中国的金融政策和投资环境。2004年被金融界被称为中国“理财元年”,打破了过去投资领域单一化的局限,投资种类变得多样,尤其是基金和信托这两大类。到2013年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共计8,889款。那为什么会出现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经济观察人士称: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时期,想要获得资本收益,如不进行实业投资,只有通过投资金融产品才会获得超出银行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是固定的,投资市场的出现,就使得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出现。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就是在此投资热潮的环境下产生,出现了如上段所讲的各种艺术品投资理财产品。这些艺术品投资产品中有获益率远远高于其他基金的产品,如“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理财产品都会获得如期的收益,2010年1月13日民生银行发行的“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就没获得如期的收益,这其中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存在。但在激流勇进的投资热潮中,如果没有开放的游戏规则,就会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艺术品投资具有资源稀缺、收藏和接受的小众化的特点,如果进行短时间的运作,势必会造成艺术作品价格不稳定甚至崩盘,这一结果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品基金和信托还是在短、平、快迅速地买进卖出包装操作呢?这是否和相关经济政策存有漏洞有关系?
2013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此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一政策颁布的重要原因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本身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金融产品的发展需要国家放开利率管制。节选国内经济观察员分析一这新政策对基金和信托的影响,我们不防大胆假设一下,将这些影响延展到具体的艺术品基金和信托来看。总结得出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利率市场化会促使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并给金融创新带来丰富的土壤,金融产品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化,从中我们可以推演出,艺术品类别的金融产品将来也会更加丰富。但是多样化同样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变得更大,所以未来艺术类别的金融产品并不见得会变多。第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变动更加频繁,货币市场波动会变大,相应金融产品的风险会变大和不确定,为了控制风险,可能会促使金融产品的管理者来设计符合不同类别金融产品的实施方案。
中国艺术投资环境的特点
政策连带效应具有超前性和延时性,超前性是指在政策尚未颁布的时候,已经有各种市场信号显示着即将有新的政策颁布和实施;延时性是指在政策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观察政策对于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如同在金融产品头上放了一把剑,随时可能掉下来。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中,为了吸引客户和规避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必须要深入的研究艺术类投资产品独特性,为降低风险,设计的金融产品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律。
艺术品投资产品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 需要较长的时间,除了给作品的流转时间,也给想要进入的投资者留足进入时间,也就是说要保留把蛋糕做大的机会。
2. 艺术品市场价格不真实和不稳定性,艺术品的市场价格需要一、二级市场共同参由市场自发的形成价格,人为的炒作超过市场的承受范围,势必导致崩盘,这些艺术品也不会进入第二轮消费之中。
3. 退出机制单一,艺术类基金的退出方式在国内主要选择拍卖方式来退出,单一的方式增加了艺术品基金退出风险,如何设计退出机制尤为关键,基金的退出方式会影响整个艺术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未来艺术生态的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中二级市场的影响力超过一级市场的主要原因。
4. 艺术品高额的进出口关税,让艺术类的投资产品在开始的配置过程中增加了的成本,艺术品投资基金也不愿涉猎国外艺术作品,这也促使退出方式单一这一弱点形成。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目前存在的这四大问题,在中国开始施行利率市场化政策之前和之后的2013年中,有部分的基金和信托正在退出,但这并不意味这艺术品投资环境变得不景气,私募基金形式成为艺术品投者正紧密关注的形式,这种类似民间集资的投资形式,和利率市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层关系。中央政府的利率政策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既有的艺术类金融产品的设计模式和退出方式,可能在将来会促使艺术类金融产品在募资方式和运作方式发生变化。
艺术基金在中国行得通吗?
中国的艺术类投资产品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跟定某支公募基金“建仓”,把公开信托基金所拥有的作品收购过来,等公募基金把价格做上去以后,随之抛售手中作品。二是买断某位艺术家的作品,然后采用营销手段为产品进行包装,提升艺术家知名度,为艺术家组织巡回__展览,在拍卖市场上推出艺术家作品,从而保证在退出的时候可获得较多的收益。利率市场化这一政策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到这两种操作方式。国外的艺术品基金通常都是10年起步,有的长达30年,作品门类丰富,不仅仅局限在本国度和本时期的艺术作品。艺术品基金在国外多年的经验表明,持有时间越长,风险就越低,作品的真实含金量就会慢慢实现,而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瞬息万变,迅速变现是致胜法宝,没有人有耐心来持有如此长的基金。一旦利率市场化完全实行开来,如上文所说用短、平、快的艺术基金方式来变现,就远没有让“钱生钱”来的快,“物生钱”需要的时间的检验和真实市场的接受能力。私募基金在操作方式上更私密,灵活、更圈子化,相对来说,介入的投资者一般对艺术行业有一定了解或是有一定的艺术界人脉资源,利率的波动不会像影响大众金融产品搬影响到艺术类私募基金的操作。而相反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的艺术类基金和信托风险变大,监管会变得更加严格,对产品的设计要求就更高,利率市场化这把剑可能会使得公开发行的艺术类投资产品变得不那么走俏,私募基金的艺术类投资形式从今年来看已有走高的趋势。
不管经济政策有什么样的变化,艺术投资已经在中国变成一种既有的投资现象,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政策的变化可能会修正和改变某些投资模式,但只要长期的持有艺术品,艺术品投资在将来带来的回报率就会增加。现在中国的艺术品投资非常难得的已经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进入,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有关注就有希望。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这一政策在将来发酵作用,可能会影响一部分金融机构对艺术类金融产品开发的热情,但在这一过程中,各大艺术投资机构如果根据国内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艺术类金融产品的持有、经营和退出方式,强调金融产品本身的产品特点,面对市场的波动,那么艺术类的金融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具有门坎高和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及长期性和稳定性释放出的魅力,相对于其他的金融产品对高端客户的吸引力还是极具竞争性的。艺术投资好似一场赌博行为,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在未来,肯定有部分艺术作品会脱颖而出,盈利的人永远是有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的人,并会自觉排除掉非专业、投机取巧和恶意破坏市场规律的那一部分。无论怎么,这都是一种预测,真实的风险在提高,公共性的艺术类金融产品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开发,也不会再次形成2011年般的艺术品基金和信托热潮。当年在日本红极一时的艺术类基金不复存在了,这对日本的艺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尊重艺术基金产品的特点,不进行违规操作对这个是何其重要。在一段时间内,不被外界知道的圈子化的私募基金可能会接下来中国艺术投资的主流。因为这几年的基金和信托热潮,真正盈利的没有几家,那些深入研究艺术市场和艺术作品的一些私募基金确获得很大的收益,在未来几年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中,私募基金这一投资形式,会以圈子化的的传播方式吸引一部分投资者,但相信在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艺术投资的行列,进而可能有的艺术投资者变为艺术收藏者。(文:焦雪雁)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