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个月来,香港漫画成为业界一个持续性的话题。先是7月底,马荣成宣布封笔,连载24年的漫画《风云》终结;继而是8月21日,香港动漫基地在湾仔为马荣成举办为期两个月的“一个英雄的诞生──马荣成漫画作品展”,当时全港主要流行杂志都以此活动为封面;9月初,南方一家知名媒体在“文化中国”版刊发长文讨论马荣成的《风云》历程及港漫今昔;9月下旬,欧阳应霁、马荣成、黄玉郎等香港漫画家开始陆续出现在内地的漫画或动画活动中……在这些常规或非常规的事件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港漫市场?在几十年的港漫江湖中缔造了一段又一段人生传奇的香港漫画家们,如何看待如今的香港漫画格局及港漫未来?内地漫画创作人和从业者从港漫发展变化中能获得哪些经验和启示?双方的合作趋势又将如何?
《风云》漫画连载于马荣成1989年创立的香港天下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的《天下画集》内,最高一期的销量曾超过20万本。
黄玉郎以《龙虎门》起步,在上世纪80年代最鼎盛时期,黄玉郎的公司曾占据全香港漫画营业额的80%以上。
在9月28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漫画节的嘉宾名单中,香港漫画家王泽、马荣成、黄玉郎赫然在列。这并非马荣成第一次到广州参加中国国际漫画节,但是他宣布封笔之后第一次公开出席内地的漫画活动——两个月前,马荣成在香港举办“风云盛宴”,邀请读者及业界好友见证封笔,其连载24年的《风云》漫画将终结。
封笔虽为漫画家的个人选择,但在两岸业界引起反响不小,有人直指香港漫画市场衰退很快,读者越来越少,漫画家没有画下去的动力,也有人说“香港缺乏让原创漫画生存的环境”。香港漫画市场究竟衰退到何种程度?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衰退?与20多年前相比,如今的香港漫画呈现怎样的生态格局?在几十年的港漫江湖中缔造了一段又一段人生传奇的香港漫画家们,如何看待未来的香港漫画?
市场销量:曾经魔力,如今“魔咒”
在封笔之后面对香港媒体的采访中,尽管马荣成也提及“香港漫画市场走低”,但并未将此归为封笔的原因,“《风云》仍是当地漫画销售榜首”。
从5年前萌生退意,到2年前决定要封笔,再到今年7月底宣布封笔,马荣成终于摆脱了长期定期出版的限制,有了真正的创作自由——“不想再为延续销量,而不断消磨自己的斗志,与其让主角无限次受伤、离别及永远的化险为夷,宁愿干脆地给故事来一个完美的结局。”
据记者了解,《风云》漫画连载于马荣成1989年创立的香港天下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的《天下画集》内,最初每星期推出一期,后转为10日刊,从100期以后直至今天,均为每两星期推出一期。每隔大约3个月,天下出版会将数期《风云》内容汇集为合订本。
有报道称“《风云》最高销量曾达14万本一期”,其实,远过于此。“《风云》漫画最高一期的销量超过20万本,是《风云》第二部完结那期,1998年出版的《天下画集》第259期。”马荣成告诉记者,“《风云》在2003年沙士(即“非典”的香港说法)前的销路一直保持在13万至14万本左右,沙士一役,或多或少也对漫画业造成影响。”
《风云》畅销和最高销量出现的时期,正是香港漫画发展的黄金期。据1996年第2期《书城》中《香港漫画书一瞥》一文所载:据出版总会统计,市场销售漫画书的码洋,1992年为2亿港元、1993年为4.3亿港元、1994年近7亿港元。漫画书中,翻译日本及本地创作占70%,台湾入港销售20%,欧美及日本原版漫画占10%,书摊、书店到处都是漫画书。漫画书销售所占比例很大,为市场的30%。
书摊到处都是香港漫画书的盛景,广州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亲历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为连环画作者的金城因连环画市场的凋零,不得不南下深圳从事报社美术编辑的工作,在地摊上买到了《龙虎门》,“最开始接触到这些商业漫画,感觉很震撼。90年代前后约10年间,香港武侠漫画的市场覆盖率很高,从东南亚到北美华人比较多的社区,都卖得很好。”金城对记者说,那些年与香港漫画的近距离接触直接启发了他后来创业进行内地漫画商业化运营的尝试。
香港漫画市场为何走低
而如今,盛况不再。尽管“《风云》仍是当地漫画销售榜首”,但销量已跌至4万。“本地漫画市场走低,主要表现在整体销量下降这一点上,现今漫画的销量已远比不上当年高峰期;其次是本地漫画新作推出量的下降。”马荣成告诉记者。
对造成走低趋向的原因,香港漫画家、香港动漫画联会会长黄玉郎认为有三方面: 一是网上盗版猖獗,二是主流漫画如武侠、动作类出现太多,造成了读者审美疲劳,三是其他媒介如网上游戏和网上杂志等“抢”去很多读者。
“对漫画销量最大的致命伤,始终是早年的盗版、翻版问题。”马荣成认为。此言之不虚从早年的媒体报道可以略窥一二。2005年5月上旬刊《出版参考》“港澳台之窗”栏目载《盗版市场使香港市场陷入危机》一文称,“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漫画业面对内忧外患,除本地非法租赁猖獗外,来自台湾和内地的盗版漫画也大量涌入市场,在漫画店、书报摊、以至连锁式简体字书店出售,售价比正版低2至6折。漫画业界人士担心持续下去将使本地漫画业萎缩,并拖垮翻译漫画市场。”
此外,网络侵权也被马荣成提及,“近些年网上侵权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比十年八年前的盗版、翻版问题还要严重。”
在讨论漫画读者与市场的关系时,金城在审美疲劳之外更强调读者群的“被缩小”问题。“港漫辉煌时期造就了一批武侠漫画的死忠读者,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出版社不断推出武侠漫画,把这一部分人群当成了唯一读者,而忽略了其他人。2000年之后,读者流失特别明显。”金城告诉记者。他认为出版社的这种“偏食”不仅直接导致了读者的偏食,也使自身失去了创意策划企划和提供多元化产品的创新能力,更限制了漫画新人新作的出现。“在香港想做职业漫画作者,只有一条路——画武侠漫画,因为其他类型比如少女漫画,在香港完全没有土壤。”
其实,读者减少对漫画市场会产生消极影响,早在港漫最好的年代里已有人提出过警示。1985年加入香港漫画界的本地人“黎巴嫩”曾在1990年撰文表示:“我们必须明白,读者需要更多的选择,如若我们不能提供,他们还会守候、支持下去吗?外间有太多有趣的媒介,会将他们渐渐、一一吸收过去的。说来也并非太过复杂,只要发觉、开展新的类型和素材,不要盲目以为现有的提供已能满足所有人。《中华英雄》高峰销量、接近20万份一期,但香港共有600万人啊。我想,这应该是争取、吸纳以往不看漫画的人群成为读者的时候了。基于行业的成熟发展也好,或基于实际营商利润也好,这是本行的一条出路。”
从个人传奇到多元未来
香港漫画界是个不缺乏传奇的地方,从黄玉郎的集团上市,最鼎盛时曾占据全香港漫画营业额的80%以上;到马荣成以一部《风云》撑起“天下”,“每个月出版量(包括港漫及日漫)占市场超过30%”;到欧阳应霁和智海的一本《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在香港漫画研究领域独步近10年,无出其右者。
作为港漫由盛而衰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黄玉郎觉得自己有份使命感,希望可以扭转局面。“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香港电影曾走至非常低潮,但自从有了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合拍片令电影从业人员多了工作机会,出现了很多质量很高的合拍片,给香港电影人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故此,我很希望香港漫画未来发展也能争取CEPA的待遇,可以与内地出版社合作,更重要的是,运用网络、手机这两个超级强大的传播载体,如果这些能够成功,将给香港漫画带来非常大的价值增长。”黄玉郎说。
“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本地漫画家最大的挑战是要立足香港、面对世界。”马荣成强调,港漫有着自己的一套特色,纵然是面对其他地区的市场,这种本土特色也必须坚持下去,若为了打入内地市场而强行迎合当地风格,结果只会模糊了自己的特色。谈到未来,马荣成说:“往后,培训新的漫画家是必然的,而且要在出版上寻找更有效益的方向,这是出版人首先要考虑的。对漫画家而言,则是保持自己的风格,把漫画做好。唯有以上二者并存,才能为漫画界找到出路。”
尽管近几年的生活足迹已不限于1100平方公里之地,但欧阳应霁始终关注着香港漫画的发展。“现在的香港独立漫画更强了,通过出版物、讲座、动漫展等平台上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漫画在武侠故事以外还可以这样或那样,而且创作题材涉及经济民生、地区话题、贫富差距、土地农耕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出现了一批有态度、高能量的作品。”欧阳应霁这样给记者描述。不过,这些漫画作品并没有以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在内地市场。
虽说网络无界,但发表平台或许仍是香港漫画酝酿突破的一个阻碍。“香港现在不够平台给漫画家发表作品。”李毓琪给记者分析,“若有渠道让新人定期发表作品,一方面能让作者从读者的反应得以改进;另一方面,也可储备稿件和积累一定的读者群支持。这样,不仅能使漫画趋向多元化发展,也有助于整个香港漫画市场发展的百花齐放。”
“成也武侠,败也武侠。”金城这样总结自己对港漫市场的感受。23年前,“黎巴嫩”的《香港漫画趋势索隐》中有“单一无选择,分众求出路”一章,作者在文末发问:“分众”漫画的时代,不会太远吧?
答案,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