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隐者
——青年书法家成洪良素描
麻 雯
琉璃厂百年老店茹古斋内,安然有神地坐着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青年书法家。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书写着,书写着飘逝的青春,书写着人生的百味,将人生的酸甜苦辣诉诸笔端。
每天至少练字8小时,雷打不动。从下定决心作一名职业书法家那天起,成洪良便心甘情愿地复制着这样的生活,在枯燥无味的十几年如一日的重复中,不断感悟、成长、否定……不以为苦,乐在其中。在繁华喧闹的北京城,他像一名隐士,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默默地追寻着自己的心灵。
职业书法家之路
“我们老家有句老话:什么虫蠹什么木头。文雅地说,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成洪良觉得自己对书法的理解非同一般,索性力排众议,将写好书法定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为了在书法的道路上迅速成长起来,他排除一切杂念,专务书法。
2008年,成洪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来到北京。他们住在大兴区南大红门北普陀影视城内,如同世外桃源一般。除了吃饭睡觉,成洪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练字与读书上,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精进,专心做一件事”。最初以草书入手,后来悟到若无楷书基础,没有规矩,容易写入野道,便加大了练习楷书的力度。至于读书,唐诗宋词汉文章、儒释道、诸子百家均有涉猎。正所谓功夫在字外,唯有大量的阅读、悟道,才能为书法注入灵魂。
2010年,成洪良有幸结识了茹古斋老板刘国柱先生。茹古斋是书画家向往的地方,非常有诱惑力,这里为书画家展示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刘国柱先生对成洪良青睐有加,他认为这个年轻人身上具有一种罕见的韧劲,其作品也颇见功力,是一支“潜力股”。在他的提携下,成洪良顺利进入茹古斋,梦想成真。他白天在大厅创作不辍,晚上就住在茹古斋的阁楼里。
2011年,成洪良正式拜刘先生为师。“刘先生是个爱才之人,他本身是一位书画教育家、收藏家,善于培养人才、发掘人才,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成洪良永远对老师心怀感激。
经过多年苦修、名师大家的指点,成洪良的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清新而不媚俗的美感,纯熟的技巧和达观的心性合二为一,使得静止的书法如同一首优美的音乐,跌宕起伏,令人过目难忘。如今,他在茹古斋的事业可谓顺风顺水,经济上再无后顾之忧,艺术空间也更为广阔。
人生是一场修行
表面上看,成洪良文质彬彬,甚至可以说比较矜持,不敢越雷池半步。事实上,他的性格柔中有刚,逆反心极强。他徘徊在大静与大动之间,如同他笔下的楷书与狂草,均驾驭自如。
“书法的核心什么?我个人理解,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书法可以宣泄内心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你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悟性的基础上,表达出世间的‘真善美’。”
很多内行在看过成洪良的字后,有人问他:“学过欧阳询啊?”他回答:“是。”又有人问:“学过赵孟頫啊?”他回答:“是。”也有人说:“这里不是有钟繇的质朴吗?”他依旧说是。对于成洪良来说,凡是美的东西,他都喜欢。“张之、张旭、怀素、徐渭、王铎、傅山……每一位大家的作品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吸收诸家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成洪良毕生追求的梦想。
文学是书画的灵魂,将文学艺术转化成书法艺术来表达,成洪良颇有心得。“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天朗气清,心情舒畅,文章自然清丽,书法如行云流水,天气、心情、书法、文章之节奏完美的融为一体,所以被列为神逸之品;李白的《将进酒》非狂草不能表现其性情;表现杨凝式之《韭花帖》那种闲庭信步、悠然自得的感觉,便用行楷……不同的文学内容,不同的心情,书法的表现方式迥然不同,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本身的境界、美感体现出来。这便是书法的魅力。”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