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舌尖”上的文化与乡愁
2017-01-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前段时间,每天深夜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毫无争议地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火爆程度直逼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纪录片播出之后,连续数日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某购物网站的特产零食和食材的搜索量、销售量均创新高。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的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缱绻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况味,也激起了每个异乡人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能同时取得文化和商业意义上的成功,首先缘于它以精致的视觉呈现触动了观众的味蕾。白茫茫热腾腾的蒸汽,锅里沸腾冒泡的汤羹,烹饪者刀下绚丽的食材……这些由微距摄影技术呈现的细节,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常用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法。万籁俱静的深夜,每个声光影完美配合的镜头,都足以搅动观众的食欲。它是国内第一部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纪录片,更为难得的是,它是摄制组历时13个月奔走全国近百个地点拍摄而成的“诚意之作”——而诚意恰恰是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基础。

七集纪录片,始于《自然的馈赠》归于《我们的田野》,显然是创作者试图以精心设计的布局,阐释一种返璞归真的美食理念。我们历来以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为傲,但在全世界跑步进入快餐时代的大背景下,曾经深谙美食之道的中国也未能免俗。我们每年要吃掉数百亿包方便面,我们点菜上菜吃菜都争分夺秒,我们的许多日常饮食都笼罩着化学的阴影……然而,《舌尖上的中国》所推崇的饮食价值观,恰恰是与当前的快餐时代背道而驰的。它自始至终都在告诉观众,真正的美食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劳动,需要回归自然。这种温柔却振聋发聩的提醒,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已经麻木的舌头。

如果仅仅止于对各地风味美食的推介,《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与各类平庸的美食节目并无二致,顶多可以博得一个“纪录片版中国美食大全”的赞誉。所幸的是,在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掩映之下,《舌尖上的中国》还以一种巧妙的叙事手法,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中国的美食文化。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是面食,从西北边疆的巨大的馕,到中原地区的吊炉烧饼,再到江淮地区的黄桥烧饼,越往南则越精致,这种差异性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在这部以吃为主题的片子中,各具特色的美食变成了一个窗口,它让海内外观众能够借此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从内容上看,《舌尖上的中国》固然是“吃货”们的一次狂欢,但它在迎合我们的味蕾之时,也精准地击中了很多人心底潜藏的那份乡愁。中国人对吃的记忆是深植于基因中的,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每个人的餐桌都给“家乡菜”预留了一个位置。在这部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各地美食生态的片子中,每个观众都能找到激起情感共鸣的元素。它也许是镜头扫过的家乡的风貌,也许是街头巷陌熟悉的乡音,也许仅仅是凝结着儿时记忆的一块臭豆腐。无意中被唤醒的乡愁,与每秒都不敢轻易错过的画面,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很多人都是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流着泪水看完了这部片子。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舌尖上的中国》能够迅速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安全焦虑有关。正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感动、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