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来,文化尽管很让人敬重,但也有“文化究竟有何用”的困惑——文化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于购房和买车,要它何用?对于一些地方干部来说,文化不仅很难同GDP挂钩,而且相对于盖大楼、修公路、上项目、搞开发而言,对政绩的贡献率显然差多了。在谋求快出政绩的焦虑中,文化常常被当成一种虚饰和摆设,以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的是精神与物质的二元一体。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物质的动力。是以,文化之用首先就用于精神构建。红军长征、大庆创业、航天人对飞天梦的不断追索、汶川人在地震后的强韧重生……无一不是精神力量在起重要作用。没有精神,思想就会禁锢,志气就会消泯,信念就会动摇,追求就会停顿。没有文化的氤氲,何来精神的迸发与飞扬?所以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归根到底有赖于文化的强力淬冶和殷切渗濡。
动物的行为多是本能,而人的行为则基本是在智能支配下的合理设计与科学擘划。正因此,人才具有了创造美好生活乃至创造整个世界的技法与能力。然而,人的智能不仅高低有别、优劣各异,社会也无时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就必须不断地占有知识、更新知识和提升知识,自觉将知识转化为智能。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前进的要求。而文化,正是知识和智慧的元素与源泉。只有在以文“化”人、以文“励”才的情况下,才会实现智能超常爆发,才能达到俊彦如潮而至。
“文明”一词的内涵丰富、寓意宏博,但其要点则集中在诚信、高尚、和悦、达理、雅致、有序等节点上。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和品格,就称得上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社会秉持了这样的体制与风气,就可以认为达到了文明的程度。无论对人还是社会,营造文明始终都是至高无上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现实生活中,人性中的惰性因素和社会选择中的路径歧化,常常会导致文明与不文明的对立和冲突,乃至要达到文明的至境,便必须进行永不停歇的奋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粹质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它是培育真、善、美的沃土,是根除假、丑、恶的良药。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绝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有力支撑者。一方面,文化以提升人的素质为中介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通过产业化的形式而实现经济增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实现资源向资本转换与提升的市场空间也极其广阔,“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未来可期。
文化之用,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