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山上的西藏农民群像到影响人类历史的百位智者,从以“离骚”咏叹出中国文人风骨的屈原到李白、杜甫等中国历代“诗贤”……凝聚画家冯远40年来创作心血的一幅幅作品,呈现出跨越古今、关注现实、充满思辨、诗意浓郁的艺术风貌。
“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自5月26日至6月16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近150件作品是离乡40年的冯远送给家乡父老的一份厚礼。
“人”——永远的主角
无论是从历史中着笔落墨,还是在传统中抒发个人情怀,冯远画作所表现的永远是“人”。
在其代表作《今生•来世》中,苍茫的雪山,辽阔的蓝天,映照着藏民们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也映射出他们质朴、雄健的精神。《唐人诗意画》《金陵红楼十二钗》精致优雅,在宁静中展现淡泊姿态;而在另一组中国画《都市人系列》中,现代都市人的活力、灵魂骚动都跃然纸上。
这次展览分为“历史溯怀”“技道萦怀”“苍生情怀”“传统追怀”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冯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30余年的美术创作历程,也是冯远从艺40年来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
“正如毛主席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样,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冯远反复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创作,不仅要在多元中见丰富、在个性中秀精彩,更要具有宏大气魄和胸怀。
“中国美术史缺少一些钙质”
“艺术审美的共性是‘真善美’”“形式化、空洞口号是艺术大忌”“绘画要有思想内涵”“当代艺术家不能‘直译’现实生活,而应该‘翻译’,在作品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内容”……冯远的艺术观点鲜明。
而这些观点中,最令人震动的就是“中国美术史需要增加一些钙质”。
他解释说:“回顾中国古代绘画,充斥着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安逸生活图景,到了宋元之后,连这样的人物画也衰落下去,被山水画完全取代。与西方绘画中强健的人文精神相比较,中国画的历史中缺少了鲜活的、大写的、真实的人性。所谓的‘钙质’,就是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美术史需要补钙。”
冯远透露,未来10至20年中,他将继续以中华文明和历史为题材创作,从《诗经》《乐府》《唐诗》中各选50-100件,以“一书一画”的形式,形成个人的系列作品。
中国艺术家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与许多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不同,冯远的从艺之路充满传奇色彩。40年前,20岁的冯远是下放黑龙江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但已经显露过人才华,创作的《春耕组画》被刊登在《黑龙江日报》上。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26岁的冯远偶然遇到了当时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著名画家方增先,在这位伯乐的多方努力之下,他被浙江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如今,半路出家的冯远已成为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等先后入选历届全国美展,获奖20余次。
以六十之龄回顾漫漫艺途,冯远感慨万千。他说:“中国的艺术家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这绝不仅仅是指艺术品市场的井喷。冯远认为,“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阶段,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艺术传统。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经典文化在世界上将会有一个播散期,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西方买家也将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