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彩绘泥塑的起源
在关中西部八百里平川的西尽头灵山脚下,坐落着一坐千年历史名城,也是至今我国命名不多的全国文化先进大县——凤翔县。凤翔夏称雍州,春秋战国时先秦王朝的发祥地,史称“成周兴王之地,赢秦创霸之区”,并建都长达三百年之久。唐朝中期,凤翔被称为西京,作为长安的陪都著称天下。北宋时为府治,从先秦到中国革命成功的一千多年间,凤翔一直是西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及西周先秦文化的发详地。这就为丰富的凤翔民间手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凤翔自古有“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为三宝的美称。其中姑娘手是说千百年来凤翔劳动人民手巧能干,可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至今流传有原始制陶、藤编、草编、竹编、木楦、皮影、剪纸、刺绣、木版年画、罩金柒器、土方织布、土方造纸和彩绘泥塑等众多手工绝活,尤以凤翔彩绘泥塑为代表,这也充分体现出凤翔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聪明与智慧。
历史的孕育和造就
凤翔彩绘泥塑俗称“耍货”,始于西周先秦时期,流传民间一千多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原始、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之一。从泥塑之乡,原凤翔县纸坊镇六道村村西六道口土场,农民取土时出土的上百件唐宋时期的彩陶,及村北农田出土数拾件汉代陶俑、陶罐、陶马牛猪狗鸡等文物,还有凤翔古雍城遗址出土的青铜虎面盾牌,经考证专家胡智生等和本文作者及广大学者研究认为,凤翔彩绘泥塑其制作工艺如塌片出模、两半合成、泥条加缝的及为原始的出坯工艺,和近乎饕餮纹萝的动物面部造型,极具汉唐风味的丰满圆滑的动物体态,更为相似远古时期的图腾彩绘纹饰,与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就拿传统的凤翔彩绘泥塑坐虎坐狮挂虎脸等,虽几经历史的演变和岁月的冲刷,也会有人不约而同的将它那威猛而震慑人心的面部造型同商周时期的青铜饕餮纹饰相联系,更会有人将它那简练、抽象、符号及格式化的勾线装饰的造型特征追溯到远古的图腾文化和青铜器时代。也正是劳动者借以依稀可见的饕餮纹所特有的憨态的威武和悍猛来镇慑鬼怪和驱除邪恶。这一原始特微的保留正是凤翔彩绘泥塑的珍贵所在和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其二凤翔泥塑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大红大绿的格调、可清楚的看出汉唐文化富丽堂皇丰盈憨实的和青铜世道文化特点的象征。在图样的应用和色彩的配置上聪明善良的劳动者更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渴望尽输其中。从西周的歧山到先秦的雍城,以及当今扶风周原出土的文物,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早在图腾时代和青铜器时期,它们的形态和面文是一种古板教条式的,并充满恐怖神祕和威吓的“狰狞美”的东西,它们以古怪奇异的形象为象征刻画出一种权贵神威的观念, 而显示出对大自然和劳动者力量的否定和歧视,并成为权贵者们的护身符,而凤翔泥塑的形态和面纹给人以“媚憨的美”,它是以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为基础,表现出人的力量聪明和智慧,劳动人民把饱含着纯朴、 执着、热烈、解放和太平的“媚憨美”的泥塑作品,视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可奇托希望与幸福的圣物和孩子们的守护神,并表现出他们对自由田园式生活的向往,对过去统治阶级“狰狞美”的对抗,反对和斗争。狰狞的美、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野蛮,而媚憨的美,依然自乐的的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与闺房中压迫与束缚下的美和文明。这也是凤翔泥塑能以如此强盛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并进入广大百姓家中的关键所在,也更充分体现出凤翔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对凤翔彩绘泥塑的诞生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民俗与文化的交融
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尤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生殖、神灵崇拜的遗存。充分反映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对太平幸福生活的向望和追求。凤翔泥塑运用拟似夸张粗塑细描重彩的手法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在的生命意义,而不是雕凿的真实再现的可信,是其观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味潜藏着的情感智慧和力量,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与满足。在凤翔泥塑的故乡“六营村”至今留传着这么几句口头语,说:“家有半升粮不为泥货忙”,“泥货没本越作越穷”,“宁舍二亩地不舍周公灵山会”。这几句话道出了旧社会作泥塑活的桩稼人的无助与无奈,前两句是说:这样又赃又累又不挣钱的活实在不想再干,可后一句说的则是:每年一度盛大的周公和灵山的古庙会至今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到庙会上去买泥塑,而这两个庙会又是靠卖泥塑能把半年的买盐钱卖回的一个唯一的机会,那就不得不年复一年的去作泥塑活,可总是改变不了少吃缺穿受穷受苦的命运。可如今在凤翔,泥老虎、泥娃娃的形象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有朋至远方来能带几件艺人们亲手制作的泥塑就像如获珍宝,连外国总统和首像都对它刮目相看,把凤翔彩绘泥塑所赋予的吉祥和美丽连同泥塑带回到他们的国度,艺人们也成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作泥塑活成了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想抱孙子的爷爷奶奶,都要不失时机的到神庙神的面前,偷一个拴红绳的泥娃娃,或用一条红布请一个泥塑“麒鳞送子”回家,以求来年能抱上小孙儿,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挂上泥塑“五毒”以辟邪恶驱晦气,老人去世、儿女们一定要送泥塑“金童玉女”给故人,以免孤独无人照料,姑娘出嫁父母总要给女儿赔送一对泥塑“孪生灯启罐”,以求早生儿女,不管谁家婴儿满月外婆都一定要给小外孙送一只最大的泥塑老虎和一大堆泥娃娃、斗斗鼓、金瓜、吉虎等泥塑玩具,也叫耍货,用虎威辟邪,以寄托长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和健康成长的祝福,希望孩子平安无恙虎虎实实,并要及时买上十二个泥娃娃到神庙去还愿,每逢庙会人们总要从神庙那里买回一只带红绳的泥老虎回家,也称”平安虎”,以保护全家人平安吉祥,日子红红火火,就象本地人过年时的红对联, 门户上的红绿门旗, 大门口的大红灯笼一样充满了吉祥、庆贺、太平、丰收、自由、自足和自乐。在凤翔方圆一百多里范围内、以凤翔泥塑坐虎为代表的坐狮、挂虎脸、麒鳞送子、金童玉女、莲生贵子、福禄寿三星,还愿娃娃等一系列泥塑连年不断的进入千家万户。可见在人们的生活意念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不难看出凤翔泥塑只所以能流传到今天,正是它与历史、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具体表现。
凤翔彩绘泥塑的神韵
凤翔彩绘泥塑在造型上具有汉唐的丰满圆滑与悍猛,又有远古饕餮纹饰与图腾文化的神祕和古朴,它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严密的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变型、抽象的造型艺术,使人感觉静中有动,憨态可掬,粗中有细,一丝不苟的表达出对象的特征和情理。从画法上具有用笔自如,龙飞凤舞,巧妙的把我国国画技巧融于一身,并得以发展和延伸,作者笔过之处寥寥几笔便留下了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真乃中国一绝,画中之华,耐人寻味,仿佛使人在瞬间游历了我中华古文化一条千里长谷,再现那图腾时代的辉煌神秘和古朴。从着色上就像我们北方庄稼人的性格大方、豪爽、激昂、淳朴,不遮不掩的应用大红大绿,简练而又单纯的运用自然理性的黑、白、红、黄、绿的基本原色,黑则表现为“力”,象征画中的山石,厚重有力,白则表现为“大”,象画中的天地,任作者随意挥洒,红则表现为“心”象画中的红“钟馗”,充满吉祥和活力,绿色表现为“生”,象征画中的草木,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黄色表现为“熟”,象征画中的果实,我们艺人称黄色为”大联合”,无黄不可成其物,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生息养生,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崇拜。深层次的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无论从哪一方面都很清楚的可以看出,凤翔彩绘泥塑不但有渊古文化的秀丽美、神秘美,而且有现代文化的媚憨美和朴实美,彩色泥塑热烈奔放、大红大绿的特色就象欢快的锣鼓、使人振奋,更象一段粗犷豪迈的秦腔花脸、让人陶醉。大俗大雅的素描泥塑,青秀端庄、百看不厌,就像一曲悠扬动听的古筝乐令人回味无穷。它运用夸张的想象,粗塑细描与重彩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命内涵与纯朴,对美好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无比向往与热爱,它集奇异、热烈 、大气、 憨实为一身,熔祥瑞与现实、古朴与鲜丽于一炉而流传至今,并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它融历史、民俗、文化为一体,虽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仍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支腊梅傲霜立雪,永不凋谢。并以它独特的憨实媚态的美和极为浓郁的黄土文化而吐露芳香!
西府泥塑艺人:胡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