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白明的画,我很难进入理性判断,因为在视觉的本能反应中,我已沉浸于一个和谐的氛围之中,就如一个人独处时聆听音乐,不知不觉进入音乐所创造的情感世界;那样清晰、细腻、澄明、柔和,间或也有激越的生命冲动和涌流的情感波澜。这些作品给我的总的印象是沉静的、温涧的。在他的艺术中,真正的精神资源还是来自本土文化。他自觉到,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找到一个精神支柱,才有可能与这一来自西方的样式拉开距离,而正是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追慕,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江南丝竹般的温润,还是黄钟大吕般的交响,均能传达出一种古老而久远的文化气息,这里既透露着清静优雅的文人格调,又折射出深厚凝重的汉唐风范。白明从不使用浓艳、强烈的色彩,他的画基本保持在灰调与黑调之中。那些安静的灰调作品,很容易把我们唤回到空灵淡泊的水墨天地;那些凝重的黑调作品,又常常把我们带到北派山水浑厚华滋,深冥幽邃的境界。因此,他的作品虽然从形式上看是缘自于西方的抽象艺术,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却为他的作品平添了一种典型的“中国情调”。
若从形式的角度看白明的画,我们不难从中感到一种秩序的存在以及对均衡、节奏的有效安排。他将不同的视觉元素排列组合,造成一种富有秩序感的抽象结构。从而使“事物的秩序不再是一种依其意义而定的客观的分布状态……而一种有单纯抽象世界差异性的精确的视觉辨析…….一切都沐浴在水晶般纯净的理想境界中(洛特语)。正是通过这种“精确的视觉辨析”,才有可能将抽象艺术引入一种纯粹的语言状态。然而,多数大陆艺术家都轻视抑或忽视这种语言层面的推进,致使他们的作品既难达于纯粹,更难达于经典。白明的画使我看到一种希望。抽象艺术在中国,既需要本土文化精神的充实,也需要严整的形式法则的支撑。而白明的艺术在这两个方面是齐头并进的。中国的抽象艺术将在这种“并进”中走出自己的路。
在近几年的作品中,他的整个思维活动与直觉感性有机结合了起来,文化意识与材料运用有机结合了起来,这就使他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新的升华。现在,在他的作品中,东方的文化内涵不是通过符号来体现,而是通过整体的结构、肌理、色泽来预示。他的整个艺术气质和创造激情贯注到了作品的深层,在那里,形成了鲜活的灵魂,也形成深厚、自然、阔大的境界。这时候的白明,已成为一个有个性而又有学术高度的白明。
我查不出“色温”一词典出何处,但认为以此品评白明之画是十分贴切的。白明的画的确从视觉上让人产生一种“通感”, 这并不在于他所用的材质是综合的,而在于他极为娴熟地把握了材料的属性,他这些年在陶瓷领域和绘画领域中穿行,所获得的是对材质的会心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候画多了,便想到窑炉前面去拉坯、打泥板,陶艺成型和烧制过程中的偶然性和期待心理使人对物质变化的神奇充满向往,而回到绘画,则会看重材料质地的特点,下意识地留住材料的视觉感受。在两种艺术门类中,他得到了“触类旁通”和“殊途同归”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感觉如同经受过窑炉的烧焙,变得更加细腻、敏锐。所以,他的作品意境不仅仅是内容的,而且是感受的,这是与其他画家不会重复的个人特点。在那些具有陶土质地的表面,渗透着作画过程中的即兴灵感,也渗透白明积累起来的修养。所谓“色温”,就是有温暖感的色彩和亮泽,就是能够给人以永恒意味的自然的生命形态。
具体到白明那里,他选择的材料,是他多年经验的必然结果,当他一任材料的物质性充分的展现,他画中的全部形象便一如生命初醒,完全自由地呼吸、律动起来。这种艺术方式,可以视为中国艺术家回应西方现代绘画的一种努力和建树。
简历
白明,江西余干人。中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陶艺网艺术总监,《中国陶艺家》杂志常务副主编。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获“中国现代陶艺推广贡献奖”。 2001年受美国费城国际陶艺中心及几所大学的邀请,在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工作、讲学和展览。2002年受邀赴瑞士讲学并参展。2005年和2009年再次受邀赴美讲学。2009年受邀赴法国工作讲学并举办个展。2010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及普瓦第埃孔子学院邀请,尹吉男策展的“瓷语东方白明陶艺作品展”在巴黎举行,该展成为2010年巴黎市政府“外国文化周”唯一代表中国的展览项目。出版个人作品集9种;著述九种二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