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艺术
中国1980年代影响力最大的美术运动「伤痕美术」及「中国乡土写实主义」灵魂艺术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长期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罗中立,4月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其在台湾首次的大型回顾特展「中国乡土写实灵魂—罗中立的绘画艺术」。此展由史博馆与曾经和罗中立合作过12次展览的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经过一年的筹备,向艺术家本人及海外藏家商借出约一百多件绘画作品,完整呈现了罗中立自1978年还就读大一至今的创作历程,包括〈春蚕〉、〈岁月〉、〈苍天〉等大幅油画、毕业创作「故乡组曲」 系列,以及其他创作草图、粉彩、欧洲写生与台湾写生作品等创作。同时,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经典与指标性人物的罗中立,其难得一见的各阶段创作面貌,也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自文革结束后的30多年发展缩影。
此次展览也因为艺术家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因此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历经过文革前后、改革开放等等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时期,1960年代因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因缘际会到大巴山农村生活了十年,这段经验成为改变罗中立思考与艺术表现的重要转折,之后便对自己的土地、与土地紧密依存的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开始了持续至今真挚而热情的关注。1980年,罗中立以一件〈父亲〉获得了全中国青年美展金奖,且立刻引起社会强烈回响,许多人都被细腻逼真的写实画面震撼得感动不已。在艺术家大胆扬弃当时流行的俄国写实技法,改以照相写实手法及类似毛主席肖像的尺寸所创作的巨大作品里,老农那张和善而拙墣、黝黑、历经风霜且满布皱纹的脸庞直视着观者,一股属于「人」内在真实的温度缓缓从画面流泄而出。罗中立为这件作品下了一个睿智的批注:「一个『神』的时代的结束,一个『人』的时代的开始」。
除了写实的艺术性,对基层人民的人道关怀也是罗中立创作的另一核心,这也是他绘画之所以引人入胜的缘故。对此,艺评家邵大箴一段很好的评论是这样说的:「罗中立偏爱画『笨拙』和『丑陋』的人物,主要出自他对农民的尊重和爱。正是他爱得太深沉了,以致他的审美感发生了变化。他不仅看到农民内心的善良、质朴和美,连他(她)们的外形在他的心目中,也是很美的了。他不顾世俗偏见;把长期以来被文人雅士们看不惯的又粗又黑又笨又脏的农民描绘出来,迫使人们去尊重和热爱这些人物,尊重和热爱这种笨、拙、丑中所包含的美。」(注1)的确,罗中立的绘画从最朴实、无华的农村人们里寻找灵感,以朴拙、粗犷的笔触画下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试图从笨、拙、丑的表现风格中展现发自真诚情感所散发的「美」,那即是人类单纯、善良而动人的旺盛生命力。这就是罗中立所认为的:「我觉得作品应有人民性,作品应和多数观众起一种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作用,要作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真实的感情。」(注2)「我自己是以作品说话的」,罗中立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就是要「持续以对」,以保持对艺术的敏感度与热诚,他为自己下了一句批注,他说:「天气正好,下地干活。」罗中立以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练,加上勤于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把握画画的创作状态,或许,这就是艺术家能够一直持续创作出那些朴拙农人们的最大原因—只有自己一直相信着、并且实践着,一如那些用力生活着的广大农民们,才能真的贴近那些看似卑微,但其实才是最深刻的生命力量所在,并进而发扬它。
注1、2:凌承纬,〈大山之路—写给罗中立和他的艺术〉,《中国乡土写实灵魂—罗中立的绘画艺术》画册,国立历史博物馆,页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