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访日本著名碑帖专家伊藤滋
2017-0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李道赞等五百人造像碑 拓片木鸡室藏

伊藤滋,1946年生于日本福井县。斋号为木鸡室。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书道科及社会科(东洋史专业)。现从事中国书法史、碑法帖研究、碑法帖拓本的收集与鉴藏。著有《木鸡室金石拾遗》、《游墨春秋》等。19922002年分别于陕西省博物馆、成田山书道美术馆举办“木鸡室藏历代金石名拓展”“黑白曼荼罗——木鸡室收藏的金石碑法帖书画展”。

关于碑帖收藏和整理

问:如何理解你用“碑法帖”来代替通常人们称呼的“拓本”?

答:我个人较喜欢“碑法帖”这样的叫法,可以将其理解为拓石碑做成的“碑帖”与作为书法的模本而做成的“法帖”二者的合称。更准确地说应称之为“碑法帖拓本”。拓本是复制,它的每一张都是从石碑上拓下来的。而拓本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可以充分营造出一种仿佛见到原石的氛围,而这种真实的感觉是看照片和印刷品体会不到的。此外,所谓拓本,只指印刷技术。“拓拓本”或“采拓”这样的技法顾名思义,浮雕、雕刻、版画、叶脉等,只要是表面凹凸不平的事物都可以拓拓本。

问:近年来,你在碑法帖收集和整理方面有何收获?

答:我买到了《李道赞等率邑义五百人造像碑》(魏武帝543年拓本的全拓本)。这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大型石碑的拓本。

此碑原本只有上端的佛像是断开的。原石到了大都会博物馆后,东京的古董商把自己收藏的那一部分卖给或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了。台座虽是原藏于法国的,但不能百分百断定就是其原来的台座。这个拓本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破裂,是在中国国内拓的初拓本。原石在搬动时破碎了好几块,下面的地方也破裂了。相比较而言,一般只能拓到这种程度了。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原石,上部右侧缺失了。也许是渡海到美国时丢失了那部分吧。

关于拓本与真迹

问:拓本与真迹的优劣何在?

答:关于拓本与真迹,我认为是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各有千秋的。拓本是书法的范本,作为范本可以鉴赏名家的书法。如果想要近代人的资料的话,看重跋文是可以的。真迹指的是作者亲笔所写,而刻本是从石头上拓下所刻的东西,因为不是亲笔书写,所以刻本中有想象的乐趣。由于真迹已经不存在的情况有很多,所以刻本凸显了其作用。

也有特殊情况,譬如,在傅山的真迹与拓本都存在的情形下,当谈到“该拓本的价值”时,就会很难判断。光考虑拓工的劳动力、原作的尺寸等问题还不算什么,如果拓片被照片或其他东西所取代,价值会低很多。如果有跋文什么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问:你认为“好的拓本”标准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好的拓本应该是认真仔细拓下来的拓本,而且有一定程度的陈旧。《温泉铭》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悠久的拓本标准。与一般的拓本不同,它基本上没有填墨或者辅墨。从这种意义上讲,《温泉铭》是唐代的拓本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东西。虽不能百分百断定《温泉铭》拓片出自唐代,但其出自敦煌,在《旧唐书》中关于唐太宗向朝鲜新罗赠送的《温泉碑》、《晋祠碑》等记述可以看出,敦煌的封锁年代与唐末相比更晚了,所以还是唐代的可能性最大。从拓本来看,只有《温泉铭》石碑上没有损坏的痕迹。虽然拓本受到了损坏,但石头没有。所以我也认同罗振玉他们所说的《温泉铭》是初拓这一说法。但这一点也不能断言。但能够确定的是,无论与什么样的拓片相比,它都是最早的。

关于《兰亭序》

问:你一直致力于收集和研究《兰亭序》的各种版本,请谈谈研究现状。

答:20年前,我在《墨》杂志上出版王羲之专题时编集过相关内容,之后也写过几篇有关《兰亭序》的文章。我没有怎么研究过真迹,基本上是通过对刻本的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我出版的《兰亭序六种》一书便是我的见解。

我认为,在诸多《兰亭序》的拓本中,《定武》本水平不是太高,原来想把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两个版本为基础,用电脑重新复原后当做《定武》本中最为精华的版本。这件事虽已委托某公司,但过了一年也没有成功。所以希望有机构能将两个版本用现代科技复合整理,从而再现《定武》本的古老原型。

关于中日藏家

问:你对杨守敬1880年带到日本的碑法帖数目有疑,具体情况如何?

答:“日本近代书道之父”日下部鸣鹤所记载的有一万两三千件,而我认为不到其十分之一。最近我也看了杨守敬《楷法溯源》原书,从其楷书的收载目录来看,法帖与碑帖合起来也达不到那个数字。所以日下部鸣鹤有点儿夸大事实。但对此事,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书法家都没提出任何疑问。

古人的话,也不可简单的全信。我认为,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自然会产生疑问。所以看到别人都说“好”的东西,虽然我的藏品并没有权威人士写的跋文,但看到与某件有名的拓本很相似的事也有很多。譬如,在翁方纲所在的清代,学习方法、信息量与我们的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图片,大部分只能靠记忆,还有自己临帖。古时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鉴定的,所以,现代人不应太盲目地接受古人的观点。 (刘倩 翻译)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吾艺网 日本 碑帖专家 伊藤滋 李道赞 杨守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