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是一位不断在探求艺术奥秘的人,我和他认识已经近20 年了,每次和他交流艺术问题,都发现他有不少新的体会和新的困惑。体会大致是读中外绘画经典大师后的感想和心得,困惑一般是由当前美术界不良风气和流行画风引起的烦恼。他常常想探究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而不得其解。不过,他是实践家,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手头的“活”儿,他举办过个展,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如北京国际双年展上,他常有作品展示。他的早期油画作品不仅显示出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还透露出一种灵气和有渴求变化的生气。他受过写实绘画的严格训练,但不满当前流行的千人一面的写实画风,他个人更感到不能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压抑。“变”,几乎成了他多年来的口头禅,“怎样变”也成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不过,他不但边画边思,边思出画,而且还迈开双脚到他熟悉的乡村,到劳动人民中去寻找答案,发掘新的绘画创作资源。
在李向明的本性中,交织着来自平民的平和气和一种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所谓平民的平和气,是说他了解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同情和尊重他们,也把自己视作他们当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一些艺术家以“特殊人”自居的趾高气扬。他以平常心和淡定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和名利,对看不惯的事情表示一些怀疑,仅此而已。所谓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是指他对精英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生活在富足的精英艺术世界里,享受着传统经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给予的美感和深刻的哲学启迪。对他自己应该拥有的自由思考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是任何外在力量无法干预的。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艺术气质:坚守质朴、稚拙的审美趣味,追求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艺术创造。前者与人的生命本原密切相关,后者是当代哲学和美学承担的课题。两者有割不断的天然联系,现代艺术理论和实践已经反复论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来自生命本源的艺术冲动及其潜意识的艺术创造,如原始人、文明尚未充分开化的民族、儿童、未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劳动者、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是现代艺术语言变革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非洲雕塑之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马蒂斯的野兽主义,儿童艺术之对保罗·克利和米罗的创造,等等。当然,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一是要善于发现,二是要善于创造性的发挥。善于发现在于艺术家的见识与视野,创造性的发挥在于艺术家的才智和修养。李向明一向有个好习惯,注意钻硏创新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来龙去脉,探究其产生新与异之原理。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的各家各派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等,是他反复硏究和作为自己创作参照的对象。由于储备和积蓄多了,他的艺术眼光和感觉也自然变得更加敏锐了。这时,他多年苦苦寻求的创新突破口也就自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