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民营美术馆:谁是你的上上签
2017-01-15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北京冬天的清晨寒冷刺骨。在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上,一位民营美术馆的馆长正在打着露天电话,呼呼的白气从他口中散出,紧接着是一段焦急的表述:“不是说好了这两天来签订展览合同吗?怎么又变卦了?我还等着这个展览做跨年展呢,跟很多圈里的朋友都打好招呼了,他们愿意买你的画,你现在不能撤……”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一家私立美术馆的老板娘也很焦虑:为了庆祝圣诞节、元旦节等一系列节日,同时想给假期举家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们多些惊喜,她提前两个月就跟自己的艺术商品营销团队打好了招呼——必须让来美术馆参观的街坊四邻满载而归。为此,她还特别约请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乡村画家,节日期间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她的美术馆网上商店刚刚接了一批不少的订单,这让她对美术馆实体艺术商店里的商品数量很是担忧。

同样是私人美术馆的馆长,同样是焦虑,却延伸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生存轨迹。

为展览而展览?

“不在美术馆里,就在为美术馆找展览的路上。”这是一位民营美术馆馆长的玩笑话,但也是很多美术馆经营者的工作写照。在很多人看来,要对得起出资方,就必须将展览档期排满,哪怕一年下来全是流动展,对出资人也算是一种交代。

“我去过的一些民营美术馆,不管是北京的还是南京的,虽然名义上都叫‘美术馆’,但是经营的手段仍旧是画廊的操作方式,他们只能通过索要画家的作品回报转手经营,连场地都难以出租。做画廊的经营,却用美术馆的名义,但是其本质还是画廊,因为如果是一个美术馆,就必须是公共价值至上,其次才是赢利。”这是一个人对民营美术馆的看法,这种看法或许也能代表不少人。

大都美术馆馆长靳尚谊也曾表态,在国外,馆藏固定陈列展是美术馆必须要做的展览,而在国内,很多美术馆都将自己的藏品束之高阁,举办的展览多是以流动性展览的方式出现。美术馆不能只为了收场租而生存,只办流动展览的美术馆就是画廊。

被称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第一人”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张子康曾说,美术馆是一种社会化的资产,这种资产能给企业带来间接性的发展效益,而非直接的现金流,因此在筹建美术馆时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术馆不能与商业结合,但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不能违背:一是要以学术为目的,而不能以商业为目的,否则那就是画廊;二是在有商业因素的时候,一定要和美术馆的学术机制分离,否则在国家政策完善后很难继续发展,只有死路一条。”

卖艺术商品没底气?

浏览过MOMA和古根海姆官方网站的人们,往往对设置于网页最明显位置的艺术商店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圣诞节、新年等节日期间,私人美术馆里那些极有特色又物美价廉的艺术商品,很难让人不为其慷慨解囊。

15美元一只的创意玻璃杯,35美元一串的彩虹颜色手链,极具设计感的耳机、手机壳,还有配合展览特别推出的纪念册和雕像……在美术馆里购买艺术气息浓郁、配合主题展览同时兼具实用价值的艺术衍生品(或者叫艺术商品),已经成为当代纽约客文化消费中的一部分。

在一次公开场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CEO薛梅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展览、公共教育项目的费用和房租等是艺术中心的最大开支,其收入除了尤伦斯基金会每年拨付的资金外,零售商店和赞助商给予了艺术中心更多支持,而争取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也是艺术中心的重要工作。“尽管尤伦斯基金会每年拨付的资金在以30%的速度递减,但是零售商店销售的画册、图书和创意商品能够很好地弥补资金的缺乏。”

而在中国,在民营美术馆里,看完展览之后,除了喝一杯茶或者咖啡,买一本画册外,还能不能让参观者多带走一些东西?

一位中央美院的老师曾说,国内美术馆里的艺术衍生品,往往只是一场展览的配角,展览撤了,艺术商品也就下架了。美术馆缺乏一个系统经营艺术商品的概念,更没有和市场对接上。“事实上,销售艺术衍生品需要理直气壮,这不仅缘于艺术家给予了美术馆授权,更缘于这种商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人才藏起来了?

一些民营美术馆的出资人,愿意雇佣馆长为其打理美术馆的日常经营。但在业界看来,这样的雇佣关系一旦选人不当,往往会“耽误”美术馆的前途。

“一个美术馆的建设,从租场地,到规划,到建设装修,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因此,那些既是创始人、管理者,同时又是出资方的馆长,他们对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深刻体会,会化作美术馆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忧患意识促动着他们只能快跑,不断更新展览,积极探索艺术商品。这一点,是那些领工资的‘坐堂’馆长不可能拥有的。”在谈到这一话题时,一位一手创建了民营美术馆的企业家这样说。

在他看来,出资创建是件容易的事情,让一个处于赚钱周期的集团企业,每年出资成百上千万元贴补自家的美术馆,并非难事,“但是如果缺乏一个能够用好这个平台,和所有集团能够提供给美术馆的资源,并且让美术馆最终不再拖累集团报表的能人,这样的美术馆和公司的文化中心,又有多大区别?”

那么,要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恐怕在学校里是找不到的。”一位金融学教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直言不讳:“我们能培养出国内顶级的金融高管,但培养不出一个能当好美术馆这个家的金融天才。即便我们现在竭力为金融系的学生提供与艺术品市场相关的选修课,这些学生也很懂金融衍生品是怎么回事,但要把他们放到美术馆去,搞艺术商品,我看并不稳妥。”

懂金融和市场的人,不懂艺术。那么艺术科班毕业的人,有没有可能发挥所学呢?“这不太实际,因为我大学学习的是艺术评论,如果写点评,我并不吃力,但要在打理好美术馆日常展览的同时,做好商品销售,我无法胜任。”一位艺术专业的研究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怪教育者,也不怪市场。问题可能出在了我们的民营美术馆发展得太快了,由此产生了市场倒逼人才的情况。” 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一位民营美术馆的出资人这样说。

但他同时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中,人和绝对是民营美术馆生存发展的“上上签”,“一个出色的团队能够让美术馆既有品位,又有人气,还有市场。只是到今天为止,这样的团队我在中国还没有看到过。”(文:辛追 李斌 郁华 常安)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吾艺网 大都美术馆 艺术价值 艺术衍生品 靳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