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不能否认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创新性、独特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代性。又由于这些新的艺术样式,主要源自当代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尤其是得到以美国为首的各类基金会、博物馆和财团资助的当代艺术家所为。在西方策展人的观念中,所谓当代艺术系指从文化价值、艺术理念、创意思维方式及艺术形式、手法、技术手段、材质媒介都与传统样式的艺术有很大的差别,或者以某种反叛、颠覆、革命的面貌出现。因此当代艺术中,诸如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人体艺术……等等新的样式与通常我们熟悉的绘画、雕塑已大异其趣。
当然,要想构建当代艺术,尤其是要属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时间,而要形成独立的语言模式,形成“中国体系”则更需要假以时日。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陆续被介绍到国内,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捧、学习、效仿,并逐渐在国内形成了积极探索实验艺术的氛围与效应。从80年代后期起,一批新锐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西方,并且陆续接受邀请参加各种国际当代艺术展,有的还获得了荣誉。2002年,中国国家文化部首次以国家馆的名义,报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虽然这次展览因非典原因未能成行,但是支持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之一,使当代艺术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应有之议,而具备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从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纷纷入选圣保罗、卡塞尔等艺术大展,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为西方同行所认识了解。
无论怎样估价当代艺术的意义,当代艺术在中国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我们主张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最终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当代艺术。正如研究传统、研究现代不是为了重复传统、复制现代。因为所谓“属于自己”和“体系化”,首先是中国要有不同于世界各国同行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新理念、新形式、新手段、新成果,它的独创性、学术性能够获得国际学术界(当然要有中国人的位置)的认同与尊重。其次,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成果在输出价值观念,在体现当代世界的普遍精神方面具有某种先进性,甚至包括示范性,才有可能形成中国式的语言模式和体系。这是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充分挖掘智慧,付出艰苦劳动才有可能达成的,光有愿望和雄心解决不了问题。
一个艺术家,在他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艺术理念、艺术风格会因不同的机缘催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学养的完善,应当允许艺术家不断地修正调整每个阶段学术研究、艺术探索的目标和实践路向。因此,执着地研究、创新当代艺术值得赞赏,而在透彻理解当代艺术后复又皈依传统艺术同样值得首肯。我们所鄙夷的只是在对待和从事一门艺术与学问研究上采取投机取巧和功利的态度。与西方的艺术家们相比,我毫不怀疑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智慧、才情和创造意识以及青年人身上特有的勇气。
当然我也反对那些打着艺术的旗号,表现低俗、萎颓、促狭、怪诞的内容,希望每一个有才华的当代艺术家不做或少做,当他成了祖父时会感到脸红害臊的“艺术”。我所反对的,是艺术界中外国买家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卖什么的现象;反对拿中国政治和历史人物揶揄、戏谑、调侃、说事,反对把国人处理成呆傻弱智的形象,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出于真诚,却让当代中国国人的形象在别人的美钞交易中定格为文化殖民主义者所期望的东方符号。当代艺术是艺术发展到一定时代必然产生的现象与选择,它当然有一个从幼稚向成熟变化的过程,但它所具有时代特征和合理性以及它的价值从长远来看不应该逊色于传统艺术。
国际最新艺术观念吗?世界尖端潮流吗?最现代的手法、语言和观念吗?我们来者不拒、虚心学习,但是心中有底线,学习有取舍。洋为中用、中西兼融借以发展中国自己的艺术。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诚如你所说,西方国家的一些策展人、经纪人和艺术评论家所推崇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或者整体状态。虽然他们出资收藏、宣传、举办展览受其意识、观念、利益动机的驱动,可以理解,但是这种片面展示、宣传和收藏、拍卖炒作背后的目的他们是十分清楚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在西方社会造成的片面、负面影响不能不说是经过设计谋划的。这既是文化的竞争,也是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试想,如果我们置换一下彼此的位置,难道他们会觉得公平吗?
我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当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之林获得应有的地位,进而向世界播散,只是个时间问题,只是这个过程孰长孰短、端赖我们的智慧和努力。但是,国运衰,文运弱。中国贫穷落后了,他人可能鄙视你;中国发展进步了,他人也许忐忑不安放心不下你;中国繁荣富强了,他人还要眼红又想制约你。明乎此,中国只有埋头搞建设、谋发展,文化亦如此。不必急于表白希图求得他人高看,那是示弱心态的一种表现。主动参与,平等交流,不卑不亢,自尊自爱。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很好,对外文化交流的质与量、数十倍于建国以来的总和。当代的中国艺术,传统的、当代的、现代的各种样式品种、质与量也远远超过20世纪上半叶。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和中国艺术介绍出去,让外国同行来华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比我们迫不及待地做面子宣传,做形象功夫送给西方人看更能赢得他人尊重。
多年以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面深入的推行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的携报频传,不断映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丰富。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理所当然地被党和国家提到继经济、政治之后位列第三的重要位置上来。不妨畅想,当代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未来涌起一波波热潮,进而形成高潮。考古界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也都一再向世界重申着中国文化的博大悠远,这个不争的历史事实,确实令西方同行心悦诚服。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日渐显明,世界都在关注着经济强势增长后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状态,并且将之视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表征。经济制衡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尽管这种制约将向着更为宽容的方向变化)因此,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在不断更新观念、形式、材质的同时,必须努力将其文化价值根脉、艺术立足基点接续到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文脉源流中,如此才有可能获取勃郁的生机和不竭的活力。
当代艺术在欧美历时百年,而在中国不过20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试图让西方同行接纳,让中国民众接纳,其自身还不断面临各种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经济普遍富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当代艺术尚且未受普遍理解;而在一个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是存在着日趋严峻的贫富差别、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生成发展起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当代艺术,其任务之艰巨是不难想见的。以革命姿态和面貌行世的当代艺术,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数十年中,将受到国情和国民文化价值观,艺术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可喜的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在国内各地日趋活跃,各种宗旨形式和学术主张的展览,如上海、广州、成都双年展等定期举办,当代实验艺术的对外交流从政府支持到个人行为也日趋频繁。近两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部分作品更相继进入国际拍卖行,受到买家追捧。不管当代艺术在其生成发展中,如何良莠不齐,泥沙混杂;如何需要艺术家加强学习、做深学问,不断完善自身学养素质,以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学术涵量,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建设的一部分,它应该得到全社会和艺术家的关注、理解,我个人衷心希望它一路走好、走稳、走出光彩、走出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