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孙佩韶:中国的特殊民情促使艺术市场一日千里
2017-01-15 来源:陈彦翀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孙佩韶 上海泓盛拍卖业务副总经理兼艺术总监

出生于广东从小喜欢画画的她,虽在香港就读中学,后赴台读政大外交系,但一直将课余时间浸溺在美术社团的她“从未离开过艺术”,后来随着一颗向往艺术的心遂前往美国读博物馆硕士专业。20世纪90年代末她带着学习的心从台湾到北京涉足两岸画廊业,2004年赴上海开启艺术品拍卖事业,2006年加盟上海泓盛出任业务部副总经理,在其执掌下泓盛的当代油雕艺术拍卖层出新意,体现出商业与学术并进的势态。

记者:你1998年去台湾从事画廊业,2001年被人聘请到北京经营画廊,后来又一直从事艺术品拍卖,在你看来当时国内的油雕当代艺术市场如何?

孙佩韶:20世纪90年代台湾画廊已经发展了20年,随着台湾区域经济的腾飞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我很幸运在台湾画廊发展最高峰时期回来,吸收了他们的经验。2001年我回国内的时候,市场非常冷清,可以数得出来国内做画廊的有哪几家,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在经营画廊,这点落差比较大。当时在北京工作的第一年,我总感觉自己还在国外,虽然在北京一周大约60%70%的时间需要讲英文,因为我的客人基本都是外国人。这是我一个从海外回来的人当年的感觉。目前讲中国内地的油画雕塑拍卖,真的要追溯油雕当代艺术的拍卖史,第一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嘉德、翰海的油雕拍卖。我认为自己是第二代人,只是在上海南方这一带我们可能是最早的一批人做当代。当时选择上海,并没有将上海当作是区域性的,而是将其视为亚洲的中心点来定位上海。早期海外回国大部分人都先到北京,可是之后不少人都选择离开北京来到上海。从国际大环境来讲,上海相对国内其他城市还是比较国际化,比较对外开放,甚至乎说未来还是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定点在上海。

记者:你加入泓盛后曾经说为市场投下了一个十年的计划,能谈谈这十年的计划是如何么?

孙佩韶:按照我们当时对泓盛第一阶段的规划是十年的规划,其中分为三个过程,差不多以三年为一过程。目前泓盛已经第9年,说明我们已经踏入第三个过程。早期最基本的方针是可以立足本土,让本地认可泓盛,当时市场是一片空白的,所以首先团队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再来还要借助外来的力量。其实老板和我都有海外归国的背景,所以当时借助了不少海外的力量,海外的藏家和资源,可以说头3年里面我们海外客户买卖作品的比重占得相当大,否则当时是没办法单靠纯国内的市场来支撑。这也是我们团队的优势。第二个过程就是要慢慢与国际接轨,这主要从拍品或内容上体现,选择的艺术家加进有国际背景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徐冰等。

第三个过程是慢慢建立自己的话语权,这话语权是针对传统拍卖的,超越传统拍卖重新对上拍的艺术品给予界定,还有价格的认定。像诸如2012年泓盛春季当代艺术专场将徐冰在沪申画廊的展览项目《地书项目2003-2012年》作为整体以一项拍卖标的进行打包拍卖,包括十几个大类,所有作品加在一起可能会有两千件。这属于大型的项目,项目包括大型装置、各种各样题材等,的确拍卖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已经突破了国外拍卖的拍品内容。你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看,也没有人拍卖这类型的作品,也没有公开拍卖这些作品,也没有藏家公开出价来肯定这些作品,可能大家也有私下收藏,但是私下收藏什么类型都有。你翻开全世界的拍卖历史,翻到中国,拍卖这类型大型项目的时候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在做,泓盛就代表中国拍卖行业在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涉及话语权,也是一个创新。泓盛早期是沿着传统的拍卖模式走过来,这传统拍卖模式也是参考西方的拍卖公司。虽然今天我们仍然用比较传统的拍卖方式来经营,但是拍品方面已经在做突破,拍品的突破等于也看到我们中国国内收藏群体对拍品门类的突破,也是慢慢有别于欧美的收藏群体。

记者:《地书》的拍卖,以及去年你们创新地组织了首届拍卖双年展,这都体现了泓盛在拍卖模式上不断地寻求创新,可否分享一下你对这两次新模式的感想?

孙佩韶:中国拥有很特殊的民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没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情。《地书》和拍双其实都是有相当丰富的学术基础,只是这些门类与传统市场的不大一样,所以我们也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操作。《地书》虽然是一个项目但是始终还是件作品,内容很前卫,但拍卖是以传统方式,只在作品上是具有前瞻性的。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有规划的,当时拍卖《地书》的时候,往前推的四五年都在研究这件拍品的类型方向,当时就觉得迟早会拍到这类型的作品。2012年正是拍卖时可能对很多同行对这件拍品的上拍很疑惑,也可能对很多买家而言还没搞清楚这件作品到底是什么。可是这件作品我们还是实在地销售出去了,这也证明了市场其实还是有藏家,即使不多,但还是有人跟进。所以我国的发展真的是一日千里。每次让人感到上拍了可能好几年以后才能让人接受的东西,每次我们都能成功出售,当然现场竞争不是很热啦,每次也就一两个人的认可,但我觉得就可以了,就当作成功了。

去年泓盛支持的“拍卖双年展”活动,是我们差不多走到第十年的时候很有自信,也很负责地对当代艺术这块不为余力地推动。因为十年来从传统拍卖走过来,我们非常明白传统拍卖的状态,通过我们自身的经验了解到其优缺点,所以我们去年开始支持了人们认为很另类的新东西“拍卖双年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否定它。因为活动其中还是有学术基础的。拍双是我们经过了56年讨论后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想法,直到去年2月觉得可以做了,到最后落实,对于我而言那不是新的东西,是规划好几年的事情。“拍双:与《地书》不同,它并非一个项目,而是一个领域,其中囊括了林林种种的当代艺术,其实我们支持拍双是希望用另外一种形式来支持当代艺术的市场发展,而不是只有传统的一个部分。未来的当代艺术不只包含油雕的门类,而是包括观念艺术等等林林种种的艺术,而这些作品目前很多都没有走进市场,我们真的把这些作品继续地推广,让大家认可这是一门类。这使得传统的品种、传统的交易模式及传统的收藏等方面都在突破。拍双对整个当代艺术具有提升和发掘的作用,我认为这个理念更大。拍双里面有些作品在市场中没有可比性,这样买家也可以有权利决定价格。这样拍双其实提供了大藏家和一般老百姓一同参与的舞台。

记者:目前买家、艺术家对类似《地书》拍卖和拍双的接受度如何?

孙佩韶:市场发展是一日千里的,虽然我们很多举措很超前,但市场中也有行内相当专业的人明白我们,认可我们,其实这些人是与时并进的,即使推出的拍品门类多超前,但每次都有人竞投标得,哪怕就只有一个我就认定那是成功的,因为可能市场还没到那种接受度,我但求有一个人就可以。但我也发现市场的接受度真的很快,没过两三年大家就会认可,当时拍卖徐冰《地书》,就面临很多质疑的声音,大家都在问这能卖么?这东西是艺术品么?可是没过一两年后全世界都认可这件东西,理解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拍双引起了很多国内资深藏家的兴趣,并且给予十分关注,这都表示这个东西具有存在价值,大家都很期待没有否定的看法。

记者:拍卖业向来人员流动比较大,但泓盛团队相当稳定,似乎从成立至今油雕当代艺术都没有什么人员变动,你认为维系团队稳定性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对团队有怎样的要求?

孙佩韶:当然这也很感谢老板对我们这项目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也很感谢我们团队,因为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泓盛的团队一起支持,自己一人的力量很有限,也是团队辅助了整个项目。这些年我们之间沟通非常畅顺,老板的支持让团队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专业上,没有浪费在别处,这是我们工作人员能如此稳定的缘故。对于我们工作人员本身,工作是有目标和有规划的。每年每场的拍卖都是这么做,但为的是什么?其实每个阶段都是有目标的。当你在里面认真做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团队没有停过,89年来都保持冲劲,也不会觉得工作很闷,工作很具挑战性。

泓盛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建立自身特色。这些口号都是需要靠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拍卖做成的。我的团队被要求得非常高,首先他们一定都需要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并不是说高学历就很了不起,这是从自己的经历体会到的,如果没有高学历作为基础,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无法完成。如果你还需要不断提升往前跑,也要求你的起跑点比别人高。其次,不同的角色都需要其应有的专业性。业务团队必须要有与美术馆的研究人员媲美的专业知识;要有经验积累,这是从事市场拍卖业绝对需要的;还要有从业人员的操守。现在我们团队是被公认是很专业的,所以也让我更肯定自己对团队的要求。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 艺术市场 孙佩韶 特殊民情 促使 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