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跨域的想象,想象的跨域
2017-01-1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卢明德绘画中的文化意象

从到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研究所钻研复合媒材造型开始,卢明德的创作便跳脱其原本单一媒介:绘画的创作模式,投身实验性的复合媒体创作,自此,他的作品便始终与「跨域」概念分不开,这不仅仅是指媒材的应用、或者媒介转换上面的交流;并且,更多程度是议题与内容上的,例如挪用各式文化或象征图像象征或辨识的形式,便是他创作中用以呈现「跨域」概念的重要处理手法之一,以此卢明德再进一步以此形式方法阐述当代社会议题之间的关联。

 卢明德曾说过:「我有方舟的概念,艺术也就是这样,因为对未来有所冀望,所以才会有造景,才会有想象。」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就是他的方舟,能承载万物的方舟里要带些什么,确实是个吸引人的想象。卢明德在早期1990年代便已经开始借用光、计算机、电子媒体、平面绘画、录像装置、立体雕塑、空间装置、现成对象、行为表演等方式,来实践其「跨域」想法。像是「图纹辨读」系列中,卢明德将他从各地捡拾来的传统材料与对象如木头人偶、庙宇剪纸等,转化为电子信息图像,企图拉出传统与当代文化观念、以及对象本身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

 生物,或者说跨物种,成了另一个指认卢明德创作的重要特征,例如在「进化&启示」系列中,卢明德便援引了原本就糅杂了「传说」意义的《圣经启示录》的部分情节,结合生物进化史图鉴中关于骨骼和动物图鉴的形式与意象,发展出融合诉诸主观感性渲染力的神秘(《圣经》)与严肃论证的客观科学(生物图鉴)的跨域想象,不同文化与世界观、不同物种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有了多层次的相互对照及转译的空间。对于生命/生物的研究与想象,以及由此出发的跨域讨论,卢明德在其与许淑真、张新丕共同策画、并获得了「台新奖」的「潮间带艺术侦测站—2005年年度计划」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就,艺术家针对潮间带这个特殊的生态区域,结合了动物保育、地质、艺术等领域专家学者与艺术家,去处理关于动物保育、地球生态、生理科学、性爱议题、科技文明与跨文化等多面向的复杂议题。

 而近期卢明德的创作则有了些明显的改变,这个转变是,卢明德暂时扬弃了前述主要以空间(复合媒材装置)或时间(如「潮间带艺术侦测站」计划)为主轴之创作单位的思考,改以回到他念大学时的老本行:绘画里,继续发展建构他的跨域脉络;显然,媒材的新旧与否并非卢明德所考虑的,能否突破自我才是他思考的核心,他这样说:「不同的领域有其不同的秩序,如果你已经清楚了某个领域的逻辑,那么就应该要换一个领域继续研究。」(注)另一方面,卢明德重返手工画图的创作方式,是有意识的去反省数字图像世代所带来的问题。「我之所以重回绘画,主要是觉得人的身体面对数字化时代,直觉肯定变少,虽然我们不得布面对数字化这样的趋势,但我还是怀念『身体』的感觉。」他说。

 2008年他在加力画廊发表的「花间迷走」系列,开始将早期如「进化&启示」系列标本陈列的生物图鉴形式,转化为一个自成一格、消解掉体系秩序的繁花奇叶世界,既空虚但又满盈,既悬浮但又实在。卢明德降低绘画常见的涂抹手绘感,以单一色调为基底,创造出一个个像是扁平、又像是深邃不可测的空间,并在其中以各式现实的动植物造型为本,运用轻细线条发展出一种有机、貌似会复制繁衍的生物拟态图像它脱离了被规范于某一框架下的图像脉络(图鉴形式),而「演化」成为像是透过显微镜所观察到的自由游走的微生物形态。

 到了去年的「新山海经」系列,卢明德对此的运用显然更加熟练而悠然自得。顾名思义,「新山海经」系列以中国古代奇幻名著《山海经》为本对卢明德而言,《山海经》象征了一个既现实又虚幻的迷人世界,在那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兽与奇山异林。他挪用了《山海经》内的动植物图像,与传统山水图像、日本浮世绘以及类地方志考察的图像(如〈玉兔教螃蟹飞翔〉中的灯塔)等混合拼贴起来,某些作品并以线条链接起各个图像,如同藏宝图一般创造出多个观看路径,无论从何处开始,都可以获得更多层次的观看方向,完成一个「新山海经」文本。

 而今年卢明德的新作「新绿野仙踪」系列,基本上算是延续先前「花间迷走」与「新山海经」系列的绘画技法与形式,但是却在其中加入了新的他对更多经典文化意象图像的想象组合,最明显的就是他加入带着奇幻、欢乐气息的文化图像,如迪斯尼动画的经典角色如小飞象、斑比小鹿、白雪公主等;马戏团的角色们如杂耍、小丑等(「植物马戏团」系列);绘本常见的图像造型(〈KIKI喜欢做梦〉);甚至是有着翅膀的仙女或精灵⋯⋯也由于这些虚构或者与自然生物形态相异甚远的图像,让我们开始更明显的意识到卢明德笔下的世界是个充满奇想的「异托邦」,也开始自动组合链接、想象起这些相异意义的跨域图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可能关系。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概念 研究所 日本筑波